導讀:俄烏沖突延宕至今已兩年整,目前仍看不到結束的跡象,長期戰、消耗戰、拉鋸戰已成為國際社會對這場戰爭的普遍共識。隨著沖突進入第三年,俄...
俄烏沖突延宕至今已兩年整,目前仍看不到結束的跡象,長期戰、消耗戰、拉鋸戰已成為國際社會對這場戰爭的普遍共識。隨著沖突進入第三年,俄烏雙方在戰場上的對峙依然激烈。近來,俄羅斯接連拿下馬林卡和阿夫杰耶夫卡等戰略要地,士氣雖得以提升,但能否改變整個戰場的態勢,仍需進一步觀察。烏克蘭方面,西方對烏援助的武器大幅減少,財政援助的金額也開始縮水,美國黨爭激烈也讓新的援烏法案遲遲無法通過,導致烏軍陷入被動。
在民眾反戰情緒日益高漲,美西方援烏顯露疲態,全球南方呼吁停戰和談的背景下,2024年會是俄烏沖突的“決戰之年”嗎?日前,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主辦的第十屆(2024年春季)全球治理論壇“俄烏沖突兩周年:影響與啟示”上,與會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沖突在今年不會結束,但今年將成為整個戰事的關鍵之年,甚至可能是“決戰之年”。
“超級大選年”的“懸念”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全球將有70多個國家或地區舉行重要選舉,故被稱作“超級大選年”。其中,俄烏沖突的多個重要參與方也將迎來總統大選。
俄羅斯總統大選將在3月舉行,在外界看來,這是場幾乎沒有懸念的選舉,普京將開啟其第五個任期。但相關分析指出,俄羅斯政府希望俄烏沖突能“在這場大選之前給國內一個交代”。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孫壯志表示,俄羅斯在政治上經受住了考驗,保持了總體穩定,普京不會改變現有的政策。民眾基本適應了制裁下的生活狀態,但是反戰情緒依然普遍。
另一方面,孫壯志認為,俄羅斯近期的局勢其實處在一種比較關鍵和緊張的狀態,特別是納瓦利內事件,對俄政局造成一定的沖擊。“雖然俄軍最近取得勝利,但并沒有改變整個戰事的態勢。”
今年也是俄烏沖突另一方烏克蘭的大選年。然而,本應該于3月舉行的大選,由于烏克蘭憲法規定戰時狀態下不得進行選舉或政府換屆,恐無法如期舉行。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所所長李自國對本報記者指出,除了戰事狀態下可以不選舉這個原因外,選民、經費也是烏克蘭大選面臨的現實困難。例如前線的士兵不可能為了投票而撤下來,由于戰爭前往歐美國家的近三分之一的烏克蘭人也不能回國投票。而且選舉要耗費大量的金錢,這會使得本就捉襟見肘的烏克蘭經濟更加嚴峻。
此外,在李自國看來,烏克蘭現在已經進入一個新的微妙時期。戰爭之初,烏克蘭表現出來的是全民的戰斗熱情,但現在,精英內部的團結已經不在,這從扎盧日內總司令被解職就可見一斑。“美西方對澤連斯基的不信任也在上升。若現在舉行大選,澤連斯基恐面臨劣勢局面。”
目前輿論普遍認為,將于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將成為俄烏沖突走向的最大變數。“大選前,拜登政府會不會以一場外交勝利來爭取選民?”“特朗普會不會上臺,上臺以后會不會采取顛覆性的孤立主義政策?”整個國際社會,特別是烏克蘭和歐盟方面,展現出對美國大選的空前關注。
孫壯志認為,美俄關系不會出現實質性的調整,即便特朗普上臺,也難以改變現狀,因為兩國之間的矛盾是深層次、結構性的,短期內難以緩解。
俄烏美三方都在以守待變
“危機發生兩年來,已經證明消耗戰對雙方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但又是不得不打下去的一個狀態。”李自國表示,俄羅斯在軍事上逐漸占據優勢,但俄烏美三方越來越體現出以守待變的特征。
俄羅斯方面,從2022年、2023年的速戰速決未成,轉變成戰略性的進攻性防守。消耗烏克蘭的有生力量,是俄羅斯軍事上的重要目標。而烏克蘭在兩次反攻都沒有太大成效的情況下,新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瑟爾斯基宣布撤出阿夫杰耶夫卡,標志著烏克蘭也走向了以守待變。從美國的角度,在總統大選之前已經做出了戰略性的調整,從過去支持烏克蘭戰勝俄羅斯,變成了只要保證烏克蘭不失敗就可以。因此美國的戰略變化,也使得戰爭的時間拉長。
對于俄烏沖突在今年的走勢,李自國做出了“烏克蘭贏不了,俄羅斯也輸不了”的判斷。在他看來,“烏克蘭贏不了”是因為美國先后給烏克蘭畫了三張“大餅”。其一是“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就安全了”,但當戰爭真正開始后,美國并沒有這么做;其二是“烏克蘭加入歐盟,人民的生活就好過了”,但到目前為止,能不能加入歐盟,什么時候加入歐盟還是未知數;其三是“美西方會建設一個全新的烏克蘭”。李自國說,烏克蘭已經沒有辦法,只能接受這些“大餅”了。
而“俄羅斯輸不了”,在于俄羅斯輸不起,也敢于拼命,在這場消耗戰中,時間在俄羅斯一邊。環球時報援引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21日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在12個歐盟成員國中,認為烏克蘭能獲勝的受訪者僅有10%,認為俄羅斯能贏的有20%。
今年上半年的戰事至關重要
關鍵之年,俄烏沖突是否有望進入“決戰”?在全球南方的不懈努力下,沖突雙方能否重回談判桌?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亞所所長丁曉星表示,雖然和談的呼聲不斷增強,但各方立場分歧過大,目前不具備和談的基礎。對戰事未來走勢,他認為,今年將是最關鍵的一年,甚至可能是“決戰之年”。
由于美國對烏援助久拖不決,導致烏軍陷入困境。在2023年夏季反攻失敗后,現在討論的已不是烏克蘭何時能將俄軍趕出去的問題,而是烏克蘭能否守住既有防線的問題。今年以來,俄軍已在多地發起反攻,接連攻克馬林卡和阿夫杰耶夫卡。如果美國的援助繼續遲滯,俄羅斯就會抓住時機加大投入,以求徹底打敗烏軍。所以俄羅斯能否突破烏軍下一道防線,今年上半年的戰事將至關重要。如果俄羅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烏克蘭和西方有可能會在壓力下謀求與俄羅斯談判。
另一方面,如果在西方援助減少的情況下,俄羅斯仍無法突破烏克蘭防線,戰線變化不大,戰局繼續僵持,俄烏再打下去的意義也會降低。因為這意味雙方只能進行無謂的消耗,屆時戰爭烈度開始下降,和談的可能性也會上升。
在丁曉星看來,美國大選后,各方或討論停火方案,但和談的過程注定不會順利,因為雙方都懷疑對方是利用和談來贏得喘息之機,短暫的停火之后會有新一輪的沖突,形成打打停停、談談打打的局面。
“俄烏沖突徹底結束仍需時日。目前看來,俄羅斯與西方在歐洲安全框架問題上的結構性矛盾難以消除,烏克蘭危機或長期存在,俄羅斯與北約的對峙也會長期持續。”丁曉星說。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