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17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正式入列,標志著我國深海探測關鍵技術裝備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全球僅有三個國...
今天(17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正式入列,標志著我國深海探測關鍵技術裝備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全球僅有三個國家建有大洋鉆探船,我國就是其中之一。如此先進的大國重器,如何實現人類“打穿地殼,進入地球深部”的科學夢想?
“夢想”號最大鉆深達11000米
可全球無限航區作業
“夢想”號大洋鉆探船排水量42600噸,總長179.8米、型寬32.8米,具備全球海域無限航區作業和11000米鉆探能力,集成全球最先進的鉆采系統,將為我國深海資源開發應用提供重要裝備保障,有力支撐我國謀劃實施大洋鉆探國際大科學計劃。
大洋鉆探是為研究地球內部結構特征、大洋底部礦產、探尋深海生命存活下限,而對大洋底部進行鉆探的工程。
中國科學院院士翦知湣表示,“夢想”號的入列,為我國地球科學和海洋科技領域的科學家提供了一個強大“心臟”。
翦知湣介紹,由于深海技術裝備能力的限制,中國在20世紀未能對地球科學重大理論的突破做出貢獻,同時在國際海底資源勘探開發和大洋權益爭取等方面也長期受制于人。
隨著“夢想”號的入列,中國有望在深海領域與歐美“并駕齊驅”,甚至在某些方面取得引領地位。
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67航次首席科學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孫珍透露,“夢想”號在最大鉆深、鉆探方式、動力定位、自持力、排水量,包括年度運維費等多方面的綜合性能,均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夢想’號不僅鉆探能力強,還建有全球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船載實驗室,涵蓋基礎地質、古地磁、微生物等九大實驗室;2萬多個監測點,能夠實時地對全船態勢進行監測和感知。它的鉆采系統全球領先,讓我們離‘打穿莫霍面,進入上地幔’的夢想更進一步。”
“夢想”號助力全球科學家實現
進入地球深部的科學夢想
地球由內到外分為地核、地幔和地殼。莫霍面是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但人類活動和科學探索一直局限于地殼表層。隨著深度增加,鉆探難度因巖石硬度、溫度和壓力的增加而加大,因此人類從來沒有成功打穿過這個界面。
孫珍表示:“當時我們發起國際大洋鉆探的目標就是想打穿莫霍面,它位于距離海底6公里左右的深度,看似不遠,實際上很遙遠。深海環境惡劣,實施作業難度大、成本極高,需要很好的保障系統,人類‘鉆穿莫霍面’的夢想已近60年,實際上只鉆透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深度。要想實現它,不能僅依賴老的思想和工藝,一定要有新型的科考船。”
2017年,中國人自己的大洋鉆探船“夢想”號立項籌建。2021年11月,啟動連續建造,并陸續完成主船體貫通下水、動力系統首次試航等關鍵節點,最終順利交付使用。
根據計劃,“夢想”號將在未來兩年內完成大洋鉆探首鉆。
孫珍表示,“夢想”號不僅是一艘大洋鉆探船,還以自身為核心形成一整套深鉆體系,在科學和能源資源等各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完全獨立完成大洋鉆探的研究。如何最大限度用好我國首艘大洋鉆探船,使“夢想”號真正成為讓夢想成真的大國重器?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成善認為,要通過建立一個全球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機制,發起由中國牽頭的新一輪國際大洋鉆探大科學計劃,凝聚全球科學家的力量,使“夢想”號成為改變人類地球科學進程的利器。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許振強表示,“夢想”號將瞄準莫霍面鉆探等突破性理論變革、深海能源資源安全高效綠色開發利用、海洋防災減災等重大前沿科學問題,聚焦服務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科技自立自強和海洋強國建設的重大需求,加快關鍵技術準備,推動原創性、引領性重大成果產出。
“11000米鉆探是整個科學界的宏偉目標,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努力,一步一步來實現。希望通過‘夢想’號這艘船,能夠推動全球對海洋、對地球的認知,共同合作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上一篇:周潤發已滿頭白發 起來身形消瘦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