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日,挖呀挖黃老師開啟了首場公益直播秀,與湖北隨州曾都區洛陽鎮隨州文旅局解局長一起宣傳當地的旅游文化。在小小的花園里面,挖呀挖呀挖
20日,“挖呀挖”黃老師開啟了首場公益直播秀,與湖北隨州曾都區洛陽鎮隨州文旅局解局長一起宣傳當地的旅游文化。
“在小小的花園里面,挖呀挖呀挖……”“五一”期間,一首魔性的兒童歌謠火爆出圈,引發了全網的模仿、改編、創作。憑借這首童謠,兩位幼兒老師也因此走紅。據報道,最早在網絡平臺發布視頻的是杭州的“桃子老師”,隨后有武漢的黃老師。僅僅一周,桃子老師漲粉100萬,黃老師漲粉400萬。
隨著她們爆紅而來的,還有如潮水一般的爭議,質疑她們抄襲蹭熱度,批評她們靠著幼師身份賺快錢,甚至夾雜著一些惡意揣測和外貌攻擊。
需要重申的是,網絡絕非法外之地,網絡的匿名性,也絕不是不法行為的“隱身衣”。肆意對他人實行網絡暴力,挑釁的是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必須嚴厲打擊,共同抵制!但俗話說,人紅是非多,普通人一夜爆紅,會遭遇一些審視和質疑,也是很難避免的。
兩位老師也各自通過媒體發出了一些回應。武漢的黃老師表示,她并未如部分網友所言,辭職當帶貨主播,這個手指游戲是她自己在網上向他人學習的,會不忘初心,不會因此而影響工作;杭州的“桃子老師”也表示,《花園種花》每一位幼師都會,她走紅之后沒有怎么直播過,每次直播控制在二三十分鐘內,也沒有帶動大家去刷禮物,不存在“挖”到幾套房的情況。她同樣也表示不會簽約、當主播,稱這與她的職業發展背道而馳。
至少從目前來看,兩位幼兒教師并沒有打算要放棄本職工作,去走看上去更加光鮮浮華的“網紅主播”之路,更多的是想在流量的巨浪中保持清醒,穩住陣腳,畢竟流量和熱度都只是一時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果在喧囂中迷失,只想著賺快錢,走捷徑,雖然有可能一舉改變自己的人生,但也會面臨相應的風險和麻煩。
也有不少網友良言相勸:一夜爆紅的機會并不是人人都有,既然機會來了,那就趁著熱度賺點錢,等熱度過去,該干嘛干嘛。這當然很務實,但也是很理想化的狀況,很多時候,流量的游戲并不是普通人想玩就能玩得轉的。
值得注意的是,兩位老師都是以“幼師”這個身份走紅的,也都有在工作之余分享短視頻和直播,某種程度而言,這也算是兼職在做自媒體,在沒有受到如此巨大的關注之前,或許這種記錄分享不會給本職工作帶來什么困擾,但當流量和利益涌來,當打開直播間就有巨額收入的時候,兼職當“網紅”真的不會影響她們的本職工作嗎?
“網紅”令人眼紅,有同為幼師的網友指出,現在很多幼兒園都沉迷于短視頻賬號運營,幼師成為了“網紅”,給學校帶來了名氣和收益,是不是就會成為他們在崗位競爭上的優勢?如果評判一個幼師是否優秀的標準,不再是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而是粉絲數量的多少,打賞金額的高低,那么還有人會花心思去觀察、了解、愛護孩子,當默默奉獻的園丁呢?這算不算是利用自身職業身份、利用學生來牟利呢?有些視頻為了引流,還讓未成年人出鏡,是不是已經涉嫌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權,泄露了他們的個人信息?
甚至,現在網上已經有一些MCN機構,開始借著這股“挖啊挖”的熱潮,推廣以“幼師”為人設打造網紅的服務。隨便搜一下,幼師轉型“主播”,打造“網紅”幼師的各類小廣告鋪天蓋地,如此功利浮躁,幼師的形象會變成什么樣子,家長看了不糟心嗎?
所以,老師也好,幼教機構和各大平臺也好,千萬不能被流量迷住了雙眼,忽視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則。幼師是一份光榮而辛苦的職業,也關乎孩子們身心的健康成長,不能成為一種賣萌的人設,更不能成為當“網紅”的跳板。最初,童謠因為其簡單、單純而讓成年人得到治愈;現在,千萬不要用世俗的功利心去污染了童真,讓變了調的“挖啊挖”挖空了幼兒教師的職業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