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剛剛上線兩集,自制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就成為全網爆款。不少觀眾表示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從大英博物館里走出
剛剛上線兩集,自制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就成為全網爆款。不少觀眾表示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從大英博物館里走出來。”
沒有特技加持,也沒有復雜的故事線,卻因立足現實引發強烈共情。短片采取擬人手法,講述了在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出逃尋鄉的故事。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國記者,當聽到熟悉的中國話那一刻,她激動不已,“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你要帶我回中國嗎?”
雖然總時長不到3分鐘,但劇中的諸多小細節已掀起網絡熱議。為什么小玉壺的臉是臟兮兮的,還驚奇于一個柜子(屋子)可以住兩個人?因為英國從未善待瑰寶,很多文物在陳展時隨意擠在一起,有的甚至沒有保護罩,任由往來游客觸摸。為什么小玉壺向男主鄭重強調自己“是盞”?因為在遙遠的異國他鄉,鮮有人了解中國文物細膩而燦爛的背景,更無從記住那些“刻在心底的名字”……
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在被稱為“贓物大教堂”的大英博物館里有約2.3萬件中國文物,其中約2000件長期展示。它們大多數來自侵略戰爭的瘋狂掠奪,以及清末民國時期盜墓賊的銷贓和清皇室的私賣。維克多·雨果就曾在書信中寫道:“勝利者裝滿了口袋,攜手回到歐洲……而我看到的,是一次偷竊行為,和兩個小偷。”也正如短片所影射的,由于管理混亂,這些藝術瑰寶并不能發揮傳承歷史文化的作用,反而要面臨被偷盜、被損毀、被掛上電商平臺的命運。
再放眼全世界,在47個國家至少218家博物館中,還收藏著167萬多件中國文物。據統計,僅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便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流散出境。那些背井離鄉的瑰寶,在顛沛流離中記錄著令人唏噓的故事,也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中國人“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訓。
如果文物會說話,如果思念有聲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喚。從1949年至今,我國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征集等各種方式追索流失文物,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萬余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特別是近年來,我們致力于為建立更加公平正義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規則貢獻中國力量、中國智慧。2014年青銅器皿天全方罍器身回家,2018年西周青銅虎鎣抵鄉,2020年流失整整160年的馬首銅像正式歸藏圓明園……文載于物,族髓附間。運脈牽連,興者襄見。回歸之路展現了民族復興的歷程,更見證了中華兒女守護文化基因的堅定。
“這就是視頻的意義吧,讓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有網友如此評價《逃出大英博物館》以及近年來各類講述文物故事的文藝作品。我們希望故事中的小玉壺能完成“任務”,順利帶著她的小伙伴回家;更希望這樣的用心之作多一些,去喚醒共同記憶、去引起足夠關注,讓我們繼續齊心去彌補歷史的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