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果你選擇在周二下午來上海宜家家居徐匯商場店二樓餐廳,你會發現,能找到一個空座位變得很奢侈。這一天,來自全上海的爺叔阿姨們就像是約
如果你選擇在周二下午來上海宜家家居徐匯商場店二樓餐廳,你會發現,能找到一個空座位變得很奢侈。
這一天,來自全上海的爺叔阿姨們就像是約定俗成,牢牢地將這里幾乎所有的座位占據,來這里消磨辰光,更想要尋找愛情。
那么,在宜家餐廳里相親是一種什么體驗?這些爺叔阿姨們都有哪些愛情故事?在這里是否真的可以找到愛情?帶著諸多好奇,《新聞晨報》記者前往宜家相親角,試圖為讀者呈現一個最真實、生猛的“愛情江湖”。
爺叔阿姨們,周二來相會
9月初,和往常的周二上午一樣,工作日的上海宜家家居徐匯商場店顧客并不多,入口處供人休息的邁步臺階上的坐墊還齊整地排列著,家具樣板間里偶有顧客躺在沙發或是床上安靜地小憩。
到了中午十二點,商場內的熱鬧逐漸涌向二樓餐廳。在一眾年輕人中間,散落著偶爾四處打量的老年人。
就餐區內,老人們三三兩兩坐定,在桌上排開自帶的茶水、瓜子和水果;付款隊伍里,有燙著蓬松卷發、脖子上系著花色絲巾的阿姨點了插著瑞典國旗的小肉丸和其他招牌菜品,推著小餐車跟著隊伍前進;飲料島旁,幾名爺叔正從玻璃罐頭里擓了兩勺砂糖加進咖啡里攪拌,然后駕輕就熟地穿行在步履匆匆的人流中。
圖片說明:宜家餐廳里坐滿了爺叔阿姨
他們正是宜家相親角的主角,每周二,來自全上海的爺叔阿姨們相會在這里,等待著獨屬于他們的聚會開場。
午后一點多,過了午餐高峰期,為了用餐而短暫停留的顧客們散去,但是老年朋友們的聚會才剛剛漸入佳境。
一位戴著草編太陽帽、約莫六十歲的女士摘下墨鏡,詢問穿著黃色工服的工作人員相親角在哪里,工作人員指了指餐廳里人聲鼎沸的盛況對她說,“這里面都是的,你進去找他們就可以。”
中年的李娜是在宜家餐廳工作的外地人,她從其他本地同事那里聽說,老年人們每周二聚在這吃吃東西聊聊天的歷史已經有十多年了,起源于宜家之前可以免費領取咖啡的會員活動。
早在2016年時,相親角的老人們曾因長時間占座、說話大聲的原因和普通顧客起了沖突,宜家因此開始實行先購餐、后入座的模式,甚至還有保安在餐廳把守。
但是,剛來宜家工作幾個月的莊瑞表示從沒接到過禁止老人們外帶食品的要求,“他們想坐多久就坐多久,沒人管的,管他們的話要吵起來的。”李娜還說,“這些老年人每周二都聚在這里,但是沒聽說過幾對成功的。”
“愛情對我來說最好一次性成功”
關于在相親角很難找到老伴的問題,其實老人們各有各的故事。
一聽說記者在了解相親角的現狀,王偉就熱情地拉著記者坐下,“來來來,我跟你講講呀。”王偉今年七十周歲,身材微胖,頭頂的頭發少得幾乎是光頭,他來相親角玩四五年了,“對于找個伴一點不抱希望”。他越說越激動,“這里的人找對象的要求都高得不得了,也不照照鏡子看看自己什么樣。”
他擇偶看重雙方能在一起過日子,對方要人品好、要有養老金,錢要一起出,男人可以多出點,女人少出點。王偉的妻子在2012年離世了,之后有過一段三四年的同居經歷,但是后來覺得不合適就分手了,他說,“我們不可以結婚的,要么互相照顧搭伙過日子,要么好聚好散。”
王偉退休前是廚師,他認為宜家的飯不如自己燒的,“(在家)燒飯我愿意的,她做做家務,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說到這里,王偉的脾氣又溫和地退了下去。
相親角還有一位“紅人”劉磊,他今年62歲,自稱“在這里算年輕人,還有的等”。
退休前,劉磊從事的是機械工作,上學上班時也被人追過,但那時太心高氣傲,沒有把握住黃金時代,就從二十來歲單身至今。
劉磊對愛情持有自己的看法,他說,“愛情對我來說最好一次性成功,否則會損害自身對愛情的感覺,一次次的結婚又離婚,最終愛情變得像牛皮蘚,讓人麻木不仁。”
退休后,劉磊回到養老院去給比自己更年長的銀發族說脫口秀,他將創作看作是自己的情人。劉磊的話中透露出一絲對愛情的不確信感,他說“人們在誤解的時候結合,在理解的時候分離”,同時“真正的相愛和邂逅都在小說電影里,現實生活中都是談房子和錢的”。
每到逢年過節的日子,劉磊不愛去人多的地方看煙花,相反,他喜歡跑到外環、跑到動遷的區域,去人煙稀少的地方看看別人是怎么過日子的,盡管如此,他仍舊沒有放棄追逐自己心中理想的愛情——高于物質,并且雙方志趣相投、精神契合。
上一篇:媒體:李佳琦的道歉沒抓到重點
下一篇:婚鬧天花板?新郎被灑水車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