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9月8日下午3點,日頭正曬,碼頭上的海腥味撲鼻而來,對甄麗來說,這是收獲的味道。她早早來到碼頭等待自家的漁船,這是開海后的第二次回港
9月8日下午3點,日頭正曬,碼頭上的海腥味撲鼻而來,對甄麗來說,這是收獲的味道。她早早來到碼頭等待自家的漁船,這是開海后的第二次回港。
每年9月1日開海,是甄麗最期待的日子。但此次,她卻多了一層隱憂,“發愁啊,核污水對我們肯定會有影響的。”
“漁家艱辛多忌諱”,從登船習俗到口頭避讖,向海取索、靠海生活的人們總是小心翼翼,面對浩瀚的海洋,他們謹慎、敬畏。而核污水,則給變化莫測的海洋又蒙上一層陰影,有人為此發愁,有人則試圖忘記。
除了無法預料的明年,更直接的是,今年的漁獲價格已經受到了影響。除了海蝦,甄麗家的漁船還會捕撈少量海鰻魚,主要出口日本。收魚的魚販告訴她,鰻魚的出口需求下降,因此價格也只能降低。
“以前海鰻魚能賣15、16元一斤,好的時候能賣20元,而現在魚販只用四五元一斤的價格收魚。”差距天壤之別,甄麗嘆氣。
“成本那么高,拉的貨又不值錢,有什么意思?”甄麗聲音帶著笑意,眼眶卻有些泛紅。她算了一筆賬,“之前用的是更小的木船,這艘船是8年前貸款100萬買的,這幾年才剛還完;今年出海前,光維修保養又花了十幾萬;五個船員,一個船員的工資一個月18000元,分揀魚蝦的零工每次就要6000元,還有船上燒的油、設備的錢,都是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