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由于李佳琦引發(fā)的蝴蝶效應,蓮花味精再次翻紅。據悉,蓮花味精曾飽受味精致癌等謠言之害。而這個謠言是哪來的?它是國產味精行業(yè)衰落
近日,由于李佳琦引發(fā)的蝴蝶效應,蓮花味精再次翻紅。據悉,蓮花味精曾飽受味精致癌等謠言之害。而這個謠言是哪來的?它是國產味精行業(yè)衰落的原因嗎?
由于李佳琦引發(fā)的蝴蝶效應,最近各大廉價國貨品牌紛紛蹭熱點,推出79元套餐。幾乎被民眾遺忘的老牌調味品牌蓮花味精,也跟著火了。
曾經觀眾只有個位數(shù)的蓮花味精直播間,現(xiàn)在同時在線人數(shù)高達2萬,不斷與其他老牌國貨品牌進行連線。網友在評論區(qū)調侃:79塊錢的味精?怕是要吃到下輩子。
實際上,早在今年六月,蓮花味精就已經出現(xiàn)了翻紅的征兆。一系列自媒體文章稱蓮花味精是“一個謠言毀掉一個民族企業(yè)”,并認為這是外國資本打壓國貨的手段,獲得了眾多網友認同。
這個謠言是哪來的?它真是導致國產味精行業(yè)衰落的原因嗎?
味精——谷氨酸鈉,實際上就是從玉米等谷物中發(fā)酵得到的,接近于一種天然產物。
最早的味精是標準的“日貨”。1908年,日本學者池田菊苗從海帶中分離出了谷氨酸鈉,并發(fā)現(xiàn)這種成分能提供異常猛烈的鮮味。
次年,日本開始生產以“味之素”為名的谷氨酸鈉味精,并出口至中國。至今中國許多地方的老人仍把味精稱為“味素”。
谷氨酸是一種氨基酸,廣泛存在于人體和各種動植物中,而谷氨酸鈉就是它的鈉鹽形式。如今的味精幾乎都是用淀粉或糖蜜發(fā)酵得到的,所以,蓮花味精的配料表上只有小麥,這并非虛標。味精進入人體,也會很快轉化成谷氨酸等人體所需的產物。
當然,味精宣傳0糖、0防腐劑等等也是看看就好,因為本來味精也沒必要添加這些成分。
味精幾乎唯一的健康隱患就是鈉含量。和食鹽(氯化鈉)一樣,味精(谷氨酸鈉)含鈉較多,可以認為是一種隱藏鹽。有些人覺得味精吃多了容易口渴、喉嚨痛,原理和鹽吃多了一樣。長期大量食用味精,也相當于長期大量鹽超標,會使高血壓、腦卒中的風險上升。
除此之外,正常食用味精幾乎無其他安全隱患,即便經過超過烹飪溫度的高溫加熱,產生的焦谷氨酸也是在自然生物中廣泛存在的物質。
味精致脫發(fā)、致癌等說法完全沒有科學根據。
我國國產味精始于1920年。愛國化學家、企業(yè)家吳蘊初先生仿照“味之素”自主研發(fā)出味精,創(chuàng)辦的天廚味精廠打破了日本“味之素”在東亞的壟斷,并出口到歐美國家。“味精”也由此得名。
中國早在商周金文就出現(xiàn)了“鮮”字,而西方科學界曾長期認為,人類的味覺只能感受酸、甜、苦、咸四種味道。直到味之素被日本學者成功提取出來,“鮮”才正式成為第五種味覺(注:辣不是味覺而是痛覺)。
“鮮”,是亞洲飲食文化的一種獨特的味覺追求。所以全球范圍內,幾乎只有中餐、日本料理和東南亞菜會使用直接大量味精用于烹飪——尤其是中餐。
2022年中國味精年產量約為262萬噸,多年來穩(wěn)定在200萬噸以上,估計貢獻了全球超過70%的產能,余下的來自日本、越南等國。
西方國家并不是不使用味精,但大多添加到包裝食品中,如薯片里,較少直接當成調味料用于做菜。西餐中常用的芝士粉中也含有天然谷氨酸鈉,可以發(fā)揮類似味精的作用,調出咸鮮味道。
有關味精為什么在中餐菜肴中如此普遍,解釋有很多。有人認為,味精非常適合于吊湯、烹飪素齋類食品。也有人認為海外華人大量開設的中餐館引領了這場風潮。
實際上,建國后很長時間內,油鹽尚且憑票限供,內地的普通百姓也是很難用得上味精的。
直到改革開放初期,隨著食物供應充足,公眾對于飲食的關注點也從單純吃飽轉向了“色香味俱全”,味精才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
正是這股時代巨浪托起了蓮花味精。
蓮花味精于1983年在河南周口成立,1998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它發(fā)明了一種獨特的用糧食制造味精的方法,并公開了專利。
高峰時期,蓮花味精的產能占中國全國的一半,產品遠銷海內外,據說項城有三人之一的人從事相關工作。
在我國同胞剛剛開始享受味精的年代,“味精致病說”就已經悄悄在國外開始傳播了——并不是雞精廠商造的謠。
1968年,國外一位博士在當?shù)刂胁宛^就餐后,發(fā)生了頭疼、惡心、身體不適的癥狀,暫時沒有找出原因。他寫信給《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并給出了一些猜測,其中就提到了味精。
文章發(fā)表后,期刊很快收到許多來信,表示自己吃完中餐出現(xiàn)了類似的癥狀。媒體將其稱為“中餐館綜合征”,并將原因歸結于味精。
后來,美國FDA、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味精進行了大量審查,綜合數(shù)千項研究,并沒有發(fā)現(xiàn)味精有任何致病證據,所謂的“中餐館綜合征”更可能是由于微生物污染了食品導致的。
但俗話說辟謠跑斷腿,至今西方很多中餐館仍掛著“MSG free”(無味精)的招牌,為的就是打消食客們的顧慮。
在21世紀的頭十年,這個謠言被“進口”到國內,開始在民間傳播。
不過,家庭烹飪減少了味精的直接使用,謠言倒還在其次,主要是因為單品味精存在一個問題:容易發(fā)苦。
谷氨酸鈉本身帶有苦味,其咸味只有在和食鹽呈一定比例的時候才能呈現(xiàn)出來,烹調加入味精,必須與食鹽(包括醬油等中的鹽分)保持適當比例。味精的效果也與濃度有關,加得太多會影響味感。在番茄、糖醋等酸性環(huán)境中,味精會呈一種奇怪的酸味,也不能發(fā)揮增鮮效果。
如今銷量更大的雞精,以及含有味精成分的醬油、蠔油,大多經過合理的味精-鹽配比,并添加了雞粉等,調出復合味道,家庭烹飪更簡單易用,不容易出現(xiàn)怪味。
多數(shù)人可能意識不到,這是味精“消費升級”帶來的現(xiàn)實好處。
很難說謠言要直接為蓮花味精的頹勢負責,因為在它跌宕起伏的歲月里,阜豐集團、梅花生物等味精大廠穩(wěn)中有升,逐漸成了中國與全球味精行業(yè)的頭部企業(yè),而全國味精總產量雖有波動,但仍然大力供應著國內外市場,并沒有因為謠言而整段垮掉。
在2019年退市風波前夕,蓮花味精已經淪落到了從阜豐集團、梅花生物購買味精,用于生產雞精等其他產品的地步。
據媒體報道,輝煌時期,蓮花味精的員工近2萬人。到了2018年,雖然從數(shù)據上看起來還有9191人,但是其中6973人是不在崗狀態(tài),他們只能被動接受內退或者停薪留職。
這種把市場拱手讓給競爭對手的行為不可能全是謠言造成的。
蓮花味精從2003年開始虧損,當時還是國資性質,由蓮花集團控股。據公開報道,蓮花集團曾經多次占用蓮花味精的資金。
2003年10月,監(jiān)管部門要求其發(fā)布的公告稱,蓮花集團累計占用蓮花味精8.58億元,且占款事項缺乏合理解釋(可能也很難解釋)。
此后蓮花味精連年虧損,盲目投資生產線進行多元化布局,致使主業(yè)潰散,靠政府補助、債務重組和變賣資產度日。
2009年12月,因蓮花集團與河南省農業(yè)綜合開發(fā)公司雙方的債務糾紛,蓮花集團以所持有的公司5400萬股股份抵償給河南農開,蓮花集團不再對蓮花味精擁有控制權。
2014年,睿康投資及其一致行動人入主蓮花味精,后來將其改名為“蓮花健康”,希望公司轉變經營方向。
但這一期的管理層也并沒有讓企業(yè)經營真正脫胎換骨,在一系列股權質押后,錢不知去向,工廠停產,企業(yè)巨虧,官司纏身。折騰到2018年,蓮花味精更是出現(xiàn)了1元甩賣子公司的奇聞。
與此同時,阜豐集團成立于山東莒南,從地方小廠成長為全國大廠,布局了年產味精及谷氨酸200萬噸以上的能力。
2000年以后,中國味精的產量與需求量擴大至接近穩(wěn)定水平,全國的味精廠開始經歷出清調整,產能向巨頭集中。后來,由于環(huán)保政策,大量的中小味精廠家退出市場。2021年,我國味精行業(yè)規(guī)模前三的企業(yè)(阜豐、梅花、伊品)市場占有率已達到90%以上,蓮花健康低于5%。
蓮花味精跌宕起伏的遭遇大部分是由于經營不善引起的,與謠言、雞精廠商、“外國資本打壓”并沒有什么必然的關聯(lián)。
味精當然不致癌,但也只是一種普通的調味品,沒必要過度上綱上線,與更多扯不清的復雜因素綁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