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9月26日,袁記云餃被爆是預制菜上了熱搜。日前有網友發帖稱現包現煮的袁記云餃,門店使用的餃子皮和餡料為凍品,對此袁記云餃回應稱:有人
9月26日,“袁記云餃被爆是預制菜”上了熱搜。日前有網友發帖稱“現包現煮”的袁記云餃,門店使用的餃子皮和餡料為凍品,對此袁記云餃回應稱:有人造謠。
該事件備受關注的背后,與部分消費者對“預制菜”的不信任和不接受有關。近年來,跳過繁瑣的洗菜、切菜、烹飪、調味等環節,預制菜成為餐飲行業新寵。但預制菜存在的諸多問題,也使得市場對其褒貶不一。
今年來,預制菜因“進校園”“進婚宴”等事件,屢屢登上熱搜。而另一邊,2022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已突破4000億元,正邁向萬億級市場。預制菜的“野蠻生長”引發社會各界的討論,預制菜安全健康嗎?預制菜行業發展又存在哪些問題?
在記者的采訪中,無論是預制菜從業者,還是相關食品專家都認為,關于預制菜諸多問題的背后,亟待建立一個行業標準體系。
輿論“風口浪尖”上的預制菜
近期,關于預制菜的話題不斷引發全網討論。
“江西贛州蓉江新區中小學中央廚房配餐制遭吐槽”一事件牽出了公眾對預制菜的關注,有家長質疑當地給學生統一配送的午餐存在速度慢、質量差、口感不佳等問題,懷疑學校使用的是“預制菜”。
另一方面,在預制菜被“吐槽”的同時,有媒體發現,曾一手締造核酸帝國的“核酸大王”張核子,在醫學檢測的生意后,也將目標瞄準向預制菜賽道。
事實上,這早已不是預制菜第一次引發社會各界的大規模討論。
今年6月,一條“六千的喜宴7成是預制菜或只要一千多”的話題上了熱搜,浙江杭州的一對新人定了一套5999元的婚宴套餐,在婚宴后卻被懂行的親友告知,宴席上的16道菜有7成是預制菜,新郎認為性價比太低。有媒體向定制預制菜的商戶提供了上述餐標的婚宴菜單,發現配貨成本只需要1000多元。
去年9月14日,智綱智庫創始人王志綱在東方甄選直播間與俞敏洪、董宇輝談到家鄉美食時,稱“你們吃的大路貨,什么預制菜。你們知道什么是預制菜嗎?”在董宇輝回答是“制成的半熟食品”后,王志綱稱,“那種我從來不吃,那是豬狗食。”
此言一出,“專家稱預制菜如同豬狗食”的詞條沖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稱“專家難得說了句良心話”“預制菜有大量防腐劑,原材料不新鮮質量差”,也有網友表示“專家站著說話不腰疼”“現在餐飲店大部分都是預制菜”。
預制菜為何頻頻被卷入輿論漩渦?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預制菜生產食用跨度時間長,營養流失、口感下降等問題突出,這是預制菜的硬傷,隨著科技進步,有些方面可以改善。但目前行業魚龍混雜,一些小的企業或存在食品安全隱患。
爭議之外
預制菜入局者眾多
值得注意的是,預制菜陷入爭議的同時,入局者卻在逐年增多,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成都天府新區有多家預制菜超市,記者在藍潤置地廣場內的一家預制菜超市看到,這里菜品種類非常多,從“水煮肉片”到“豬肉粉條”,菜品涵蓋各大菜系,“目前主要是市區內的商家來拿貨,魚香肉絲、番茄炒蛋等菜品拿貨量較多。”該店主對記者說道。成都青石橋市場管理人員也告訴記者,近年來市場里的預制菜商鋪逐漸增多。
艾媒咨詢預計,2023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將達5100億元,2026年將突破萬億元。天眼查數據顯示,國內預制菜相關企業約有近7萬家,僅2022年新增注冊企業就超過1000家。
從資本市場來看,預制菜的火熱更加清晰。
Wind數據顯示,A股預制菜板塊共有31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約為5600億元。根據上半年財報來看,這些預制菜企業業績增速明顯。如預制菜龍頭企業安井食品,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約68.94億元,同比增長30.7%。預制菜已成為安井食品的第一大業務,在總營收中的占比超過了3成。財報數據顯示,預制菜業務實現營收21.99億元,同比增長58.19%。
上市公司增長的業績,也表明預制菜賽道的火熱。
繼預制菜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后,國家發改委也要求加快推進預制菜基地建設;工信部等多部門也將預制菜產業納入培育壯大的新經濟增長點。
在爭議之間,預制菜作為產業依然在加快發展。
不過,朱丹蓬也提到,國內預制菜產業雖然火熱,但從幕后到臺前,其實也是短短幾年,預制菜基本上還沒有全國性的品牌,行業發展仍存在銷售區域小、集中度低、規模以上企業較少等問題。
矛盾之間
行業標準體系亟待建立
一邊是爭議不斷,一邊是加速發展,預制菜的發展與輿論的矛盾點在何處?
隨著預制菜使用的渠道和范圍越來越廣,消費者對預制菜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營養”和“安全”是擺在最前面的兩個重點,而這也是當前預制菜備受消費者質疑的兩個話題。
前者需要技術,后者需要監管。
“廣大C端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考量本質上源自對‘預制’這個概念的不信任。”四川某知名預制菜企業相關負責人陳明(化名)認為,而這需要各界一起做好消費培育,在食品安全問題上需要監管多方發力。
“當前的輿論方向,說明預制菜在國內還處于初級階段,大眾還需要一個了解和熟悉的過程。”劉洋(化名)是國內某知名預制菜企業的相關負責人,他認為,預制菜行業發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標準、定義、法規等需及時制定出臺,另外也建議權威機構及時正確發聲,引領行業健康發展。
“目前來說,我國預制菜存在兩個痛點。”朱丹蓬告訴記者,首先是沒有“國標”,質量控制體系基本上無法可循,這也是造成行業亂象的原因之一;其次是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接受度較低,還存在“營養缺失”“不新鮮”等刻板印象。“所以從目前情況看,我們首先要推動行業國標出臺。”
“預制菜發展迅速,除了生產方式、產品的優化,行業發展另一個關鍵是亟須建立一系列標準,這需要地方政府和行業一起努力。”四川省食品飲料產業協會秘書長、省預制菜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剛表示,目前四川正積極推動制定預制菜分類、生產、包裝等地方標準,并積極鼓勵制定預制菜團體標準、企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