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部分家長不顧事實黑白地擴大化舉報老師,最終受損的還是孩子和自己。女教師一學期被學生家長舉報十幾次:聽到理由都想笑話題沖上熱搜,其背
部分家長不顧事實黑白地“擴大化”舉報老師,最終受損的還是孩子和自己。
“女教師一學期被學生家長舉報十幾次:聽到理由都想笑”話題沖上熱搜,其背后則是不實舉報、擴大化舉報已經成為不少教師的困擾這一亟需重視的現實。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自2018年11月,教育部發布針對高校、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明確表示堅持師德第一標準,對師德違規問題“零容忍”并嚴肅懲處后,很多違反師德師風的案例被曝光,但伴隨著這些“真問題”被發現,不實的“擴大化舉報”也開始出現。
部分家長僅捕捉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影子就舉報,與事實相去甚遠。如據報道,有老師因晚了三小時回復家長信息或者作業布置得“太少”而被舉報;還有老師入職第二天就被家長舉報沒有經驗、帶不好班……湖北一所公立小學的李老師被舉報過十幾次,甚至因為點外賣也被家長舉報,理由竟然是“身為老師,在小孩兒面前吃外賣,小孩兒回家纏著家長,也要點外賣”,荒唐得讓人哭笑不得。
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本是為了勸勉教師群體恪盡職守、立德樹人,舉報制度運用得當,也可以起到監督師德師風建設、督促教師進步的作用。不少類似體罰學生、性騷擾學生、學術不端、有償補課、收受禮金禮品等違反師風師德的案例,就是通過家長、學生舉報而得到關注和解決的。健全、科學的舉報制度,可以為學生、家長發聲,從長遠看,也有利于良性師生關系建設。
但是,如今被“擴大化”的舉報,卻已經遠離了事實,讓老師們聞之色變。因為,一旦被舉報,就會陷入曠日持久的、無妄的麻煩之中,往往要耗費大量心力尋找證據、自證清白。如此一來,一些老師不得不被動“躺平”,為了避免被家長“挑刺兒”而選擇不管事、少管事、不說話、少說話,著實令人遺憾。
無疑,“擴大化舉報”把教師進一步置于家校關系中的弱勢地位。一方面,當前對教師發起舉報的門檻很低,一個電話、一封郵件,甚至一條社交媒體動態,都可以開啟對被舉報老師的審查。另一方面,無論是教育部門還是司法部門,對失實舉報的處理都仍欠缺力度。如據《半月談》調查,僅在2021年,就有7起幼兒園虐童、性侵等不實舉報輿情,但事后多數舉報者并未受到法律制裁。
實際上,學生每天都在學校度過,家長和學校老師之間因為各種問題產生分歧甚至矛盾,都屬于正常現象。但推動問題解決、提升教改質量,依靠的應是對教育的共識,而非不實舉報式的報復。簡單粗暴待之以“舉報”,也在無形中消解了可能的溝通渠道。
此外,這種“擴大化舉報”還可能使舉報制度失去公信力。而作為家長,濫用舉報權利也會對下一代產生錯誤示范,讓孩子們喪失學習正確應對矛盾和沖突方式的機會。
可見,消除“擴大化舉報”的負面影響刻不容緩,但這不是單獨一方就能獨立擔負的責任。除明確舉報主體的權責、完善舉報流程機制外,面對失實舉報,更需為教師提供必要的制度性保護。
今年8月,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相關負責人對此明確表示,要對教師的不實舉報及時澄清,公開正名;對惡意歪曲事實,誹謗詆毀教師的蹭流量行為堅決回擊,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這是一個積極態度,是對教師也是對正常教學秩序的堅定支撐。
其實,部分家長不顧事實黑白地“擴大化”舉報老師,最終受損的還是孩子和自己。試想,如果老師們有限的精力都用在時時提防舉報上,時時需要舉證、自保,甚至不得不“躺平”,又怎能期待提高教育質量呢?
而這一切的背后,更重要的還是教育觀念的糾偏——教育的責任是需要分擔的。一些家長把教育的責任和對子女未來的期望全部轉移給了學校和教師,這也給老師們帶來了不能承受之重。本著對教育負責任的態度,也別再讓“擴大化舉報”逼迫老師們“躺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