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十幾年前,因其見效快且價格低廉受到廣泛關注的屁股針,為什么如今卻消失了?屁股針的疼痛感強、注射感染風險等都大大影響了屁股針的使用。
十幾年前,因其見效快且價格低廉受到廣泛關注的“屁股針”,為什么如今卻消失了?屁股針的疼痛感強、注射感染風險等都大大影響了“屁股針”的使用。
你有沒有感受過被“屁股針”支配的恐懼?
屁股針其實叫做肌內注射,是一種將藥物直接注入肌肉組織的方法,可以使藥物快速吸收和分布。
近日,話題“屁股針為什么消失了”勾起了網友們對屁股針的回憶:“一個字——怕!”“疼且羞恥”“痛到跳起來,針還在屁股上……”
小時候經常打的“屁股針”,現在怎么越來越少見了?《生命時報》(微信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專家,為你科普幾種注射方式的區別。
受訪專家
應急總醫院腫瘤內科護士長 孔令煜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張敏婷
“屁股針”為什么不常打了
肌內注射,是一種保守、相對安全的注射方式。由于肌肉吸收速度比靜脈慢很多,肌內注射可以有效減輕過敏反應。
隨著時代的發展,“屁股針”已經退到了次要地位,這和以下幾個原因都有關系:
部分藥物“更新”了
當年一些必須通過“屁股針”注射的藥物被淘汰,部分青霉素類藥物,被各種頭孢替代。頭孢的安全性高于青霉素,因此沒有必要肌內注射。
疼痛感較強
屁股針要突破厚達3厘米左右的皮膚和脂肪組織,才能到達肌肉。注射時,針頭有2/3會扎進皮膚內,疼痛感相對較強。
另外,屁股血管和神經非常豐富,每次打完針之后不少患者都覺得半邊屁股又麻又痛。
可能刺激神經
屁股內側有一根坐骨神經,如果打針的技術不成熟或者方法不對,可能刺激到坐骨神經,造成神經損傷,甚至影響走路。
容易造成尷尬
在臀部注射需要患者脫褲子,在一些相對不私密的公共注射室,患者隱私面臨挑戰。
不過,“屁股針”并不會消失。在不宜或不能做靜脈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發生療效、以及注射刺激性較強或藥量較大的藥物等情況下,肌內注射仍不可或缺。
扎屁股和扎手臂有什么區別
基礎的護理操作中,按藥物注入部位由深到淺可分為:肌內注射、皮下注射、靜脈注射、皮內注射。
臨床中,根據不同藥物性質及作用要求,需選擇不同注射方式。
肌內注射
肌內注射是將藥液注入肌肉組織,藥物溶于組織液后進入血管,短時間便可進入體循環,流至全身及病灶。
因此,不宜或不能作靜脈注射,但要求比皮下注射更快發揮療效,或注射刺激性較強、藥量較大的藥物,可選擇肌內注射,多選擇肌肉較厚、離大神經和大血管較遠的部位,以臀大肌最為常用。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是穿透皮膚,將少量無菌藥液注入皮下組織,主要用于注射小劑量藥物。不能或不宜口服給藥,但需在一定時間內發揮藥效的藥物,比如胰島素、腎上腺素,可采取這種方式。
疫苗接種多選擇皮下注射,多是在上臂三角肌下緣、腹部、大腿外側。
靜脈注射
如果藥物濃度高、刺激性大、量多,或不宜口服、皮下、肌內注射,但需快速發揮藥效時,臨床會選擇靜脈注射,也就是自靜脈注入藥液,多用于輸液或輸血、靜脈營養治療和急救。
皮內注射
皮內注射是將少量無菌藥液注入表皮與真皮之間,多選擇在前臂內側,常用于各種藥物過敏試驗,以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該部位神經末梢豐富,注射時痛感較強。
醫生提醒,不要一有病就想到輸液,應遵循世界衛生組織推薦“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用藥原則。
打針時,如何減少“恐懼感”
不管是哪種注射方式,“打針”這件事總會令人感到害怕。打針時閉上眼睛或轉過頭去不看,這樣做真的可以減輕痛苦嗎?
閉著眼反而加劇心理負擔
《心理科學》雜志上的一篇研究稱,打針或抽血時,閉眼或轉過頭不看,不但不能減輕疼痛,還會加劇心理負擔。
因為閉著眼別過頭時,人們會想著什么時候“突然”被針扎一下。這會帶來未知的恐懼,導致神經高度緊張,壓力激素分泌增加,使機體產生出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現象,主觀上給自己的疼痛評估加碼。
相反,凝視身體,能“確認”傷害到來的時間,有一定鎮痛作用。
有些人可能有“針頭恐懼”
有一部人認為,看著針的時候更害怕。這可能屬于“針頭恐懼”,又叫“打針恐懼癥”,指對針類存在特別懼怕的心態。
害怕針頭主要由兩方面原因造成:
1.針頭引起了恐懼聯想,比如小時候遭遇過被尖銳物刺痛的創傷;
2.對疼痛特別敏感的人更容易害怕針頭,疼痛的敏感程度與遺傳有關。
有些人針頭恐懼比較嚴重,會有“暈針”現象,出現頭暈、心慌、惡心、面色蒼白、全身出汗甚至暈厥。
除了針頭,這類人對鉛筆尖、圓規等也感到害怕,不愿看著針尖刺向自己。
扎針時,如何減少恐懼和痛感?
如果你沒有暈針的情況,建議直視針頭和進針過程;實在害怕針頭,試試把臉別過去,和陪同的人聊天分散注意力。
容易暈針的人,建議在扎針先告知醫護人員,以防意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