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貧困生舉報助學金名額被擠一事受到廣泛關注。這讓我們由此質疑,擠占助學金的偽貧困生有多少?對牽涉學生利益的事,高校責任所系,責
近日,“貧困生舉報助學金名額被擠”一事受到廣泛關注。這讓我們由此質疑,擠占助學金的偽貧困生有多少?
對牽涉學生利益的事,高校責任所系,責無旁貸。
近日,一則“貧困生舉報助學金名額被擠”的消息在網上傳播開來,受到廣泛關注。
據媒體報道,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在讀學生小蘇持續發布的有關“孤兒申請貧困助學金不成反遭欺辱”“實名舉報貧困生評定舞弊”等視頻引發熱議。小蘇稱班內困難生助學金評定時,他作為“孤兒”未獲得,而評上的學生中有的平日有高消費行為,他質疑這其中存在舞弊情況。
11月2日上午,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發布“學生反映助學金評定問題”情況聲明表示,學校已第一時間成立工作專班進行調查核實,目前相關核查正在進行中。11月2日下午,小蘇告訴記者,學校有關部門已聯系他了解情況,承諾給他評定國家二等助學金(3000元左右),并調查其此前反映的情況。
小蘇的助學金問題,看似得到了解決,但由此暴露出高校在助學金申請、發放環節存在識別不精準、顯失公平的問題,卻值得足夠重視。
像在該事件引發的討論中,我們看到有網友反映“曾經為了申請助學金而上臺演講,大家煽情比慘”;有的高校通過班級投票選出誰最貧困,貧困生自尊不僅要遭洗禮,還需要周全人情世故。
出現“偽貧困生”,評定過程如同“選秀”,班級人人享有“剩余羹”等類似的助學金發放亂象,也不時見諸媒體報道。
助學金就當以“助學”為目的,幫助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其功能定位本身就有“托底”的意思。
可如今一些高校助學金的發放,卻讓一些貧困大學生,在遭遇物質貧困的同時,還要面臨精神乃至道德層面的考驗,這顯然違背了助學金的助學初衷,更把貧困大學生推入某種尷尬境地。
平心而論,對高校而言,把助學金發好,并不容易。既要有“硬指標”把關,如要求學生填寫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開具相關證明等,也需考察學生日常生活狀況等“軟指標”。對申請助學金的學生需要充分地了解核實信息,同時,還要考慮到有些貧困生礙于面子,并不主動如實反映情況。
可以說,讓助學金發放做到“應助盡助”,對高校而言,顯然是一項頗有挑戰性的工作。
但高校就是要為學生服務的。助學金的發放,既是傳遞對貧困生的關愛,也是對高校辦學理念、人文風采的展示。對牽涉學生利益的事,高校責任所系,責無旁貸。
更何況,助學金發放,關系到大學生對公平正義的感知,教書育人之地,不應讓“助學金”變成“比慘金”,更不應“逼”著貧困學生自曝家底。
此前,一些高校通過食堂、超市等消費數據分析,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信息比對、向所在學院核實等方式,明確資助對象,悄悄往學生飯卡中打錢,既暖胃又暖心。類似運用數據分析,采取組合式“打法”確定受助對象的方式,不妨充分運用到助學金的發放過程中,讓助學金公平助學。
此次,因“貧困生舉報助學金名額被擠”引發的討論和關注,把高校助學金發放問題再次拉回公眾視野。希望這次的輿論聚焦能被更多高校看見,讓更多的貧困大學生更便利、更有尊嚴地獲得國家資助。
上一篇:澤連斯基:被巴以沖突轉移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