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發病趨勢如何?權威專家解讀11月1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健康中國行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和癌癥
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發病趨勢如何?權威專家解讀
11月1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健康中國行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和癌癥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
郭燕紅:
我國癌癥發病率與死亡率
上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介紹,我國癌癥發病率、死亡率上升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我國人群高發的食管癌、胃癌、肝癌標化的發病率逐年下降,我國癌癥總體5年生存率從2015年的40.5%上升到了2022年的43.7%。
除此以外,癌癥防治工作還取得了以下四方面的顯著進步。
防治體系建設更加完善。
基本建成了國家、省、地市三級癌癥綜合防治網絡,持續推進癌癥防治醫療資源的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特別是優質癌癥防治資源的擴容,使得我們國家癌癥防治的優質資源增加的同時,區域之間合理和均衡分布。
危險因素的控制初見成效。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在縣區的覆蓋率已經超過了90%,抽樣調查顯示,我國癌癥防治核心知識的知曉率超過了70%。
高質量推進癌癥的篩查和早診早治。
癌癥篩查與早診早治持續擴點擴面,比如,婦女乳腺癌和宮頸癌的篩查區縣覆蓋率已超過90%。
醫療機構癌癥規范化的診療水平逐年提升。
我們建立了全國癌癥醫療質控體系,制修訂一系列腫瘤診療的方案、指南、臨床路徑,建立了全國的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網,加強抗腫瘤藥物的全過程管理,推進診療的同質化和規范化。
郭燕紅表示,為進一步加大癌癥防治工作的推進力度,切實實施好綜合防控的機制和措施,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相關部門在三年癌癥防治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制訂出臺了癌癥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重點工作:
一是控制危險因素,降低癌癥患病風險。
二是完善癌癥防治服務體系,加強信息共享。
三是推廣癌癥早診早治,強化篩查長效機制。
四是加強癌癥診療的規范化,提升管理服務水平。
五是促進中西醫結合創新,發揮中醫藥的獨特作用。
六是加強救助救治保障,減輕群眾的就醫負擔。
七是加快重大科技攻關,推廣創新成果特別是一些新成果的轉化。
這七方面的重點工作也需要聯合相關部門,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共同推進癌癥防治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胡盛壽:
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存在年輕化趨勢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胡盛壽在發布會上介紹,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年輕化的趨勢確實存在,拋開一些猝死的個案不談,在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發病患者的調查中,發現他們首次發病的年齡有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帶來的生活方式轉變的影響。
比如在飲食方面,粗糧吃得越來越少,油脂吃得越來越多。在運動方面,我國居民中主動運動鍛煉整體不足。同時,工作相關的體力活動水平有明顯下降的趨勢,久坐的比例變得越來越高。此外,年輕人還面臨心理壓力和睡眠不足的問題。培養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保證充足規律的睡眠,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定期接受規范化的體檢,都是預防疾病發生的有效措施,應大力推廣。
張勇:
癌癥發病是否年輕化不能一概而論
發布會上,國家癌癥中心黨委書記張勇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癌癥發病是否年輕化不能一概而論。
不同癌癥發病的年齡分布差異是比較大的,比如男性前列腺癌,可能在60歲以后才逐漸發病,但是女性乳腺癌從30歲開始發病率就逐漸上升,40-50歲已經是發病的高峰期。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漸加劇,如果單純從發病的平均年齡看,癌癥的平均發病年齡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也就是老年人的癌癥發病在總人口中的占比越來越多。
我國每年400多萬人患癌,40%可以避免
張勇在發布會上還指出,根據中國腫瘤登記年報測算,全國每年新發癌癥的病例數約406.4萬例。
我國由于人口基數大,癌癥發病人數比較高,但是發病率不是世界上最高的,而是處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我國發病率位居前五位的癌種為肺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和乳腺癌。其中男性前五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女性依次為: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和胃癌。
同時指出,癌癥是一類可防可控的疾病,大約40%的癌癥可以通過控制癌癥危險因素,改變生活方式等得以避免。
防治癌癥,遠離5大危險因素
1、行為因素
戒煙戒酒。不吸煙,遠離二手煙,是防癌的關鍵;建議每天至少鍛煉30分鐘。
2、飲食因素
保持健康的一日三餐,每天保證谷薯、蔬菜水果、蛋白質以及油脂等四大類食物攝入;少吃紅肉、加工肉制品和腌菜。
3、改善代謝
“管住嘴,邁開腿”是遠離肥胖和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建議男性腰圍不要超過85厘米,女性不要超過80厘米。
4、遠離污染
霧霾天出門戴口罩,做飯時要使用抽油煙機,避免過度暴曬
5、遠離感染
如HPV人乳頭狀瘤病毒、幽門螺桿菌、乙肝和丙肝病毒等,及時接種疫苗,注意個人和飲食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