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高山讓人仰止,《高山》讓人爭議。電影《我本是高山》正在網絡平臺上引起巨大爭議。某網絡平臺上,對電影是這樣介紹的:這是一個堅毅的女人
高山讓人仰止,《高山》讓人爭議。
電影《我本是高山》正在網絡平臺上引起巨大爭議。某網絡平臺上,對電影是這樣介紹的:這是一個堅毅的女人和一群剛剛畢業還很稚嫩的老師,帶著一百多個女孩成功逆天改命的故事,是關于愛、青春、熱血和命運……影片根據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真實事跡改編。
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電影《我本是高山》的編劇可以根據人物原型進行創作,可以有對藝術的不同理解,可以對劇情進行二次加工,這在藝術領域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電影完全照搬張桂梅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完全模仿現實中人物的原型,可能并沒有那么大的戲劇沖突,在劇情上并不一定完全適合展現在電影上。編劇和導演通過各種手法對現實進行一定的加工和創作,只要在合理范圍內,應該得到理解。
但是,改得好不好,只能見仁見智。畢竟,不同的人對藝術的欣賞能力不盡相同,每一位看過電影的人,都可以給出自己個人的感受。
有部分情緒激烈的網友認為,電影改變太大: 張桂梅校長的精神支柱是自己堅定的信仰,電影中卻換成了她丈夫;原型是父親酗酒,電影中換成了母親酗酒;電影里有個年輕的女老師鬧事,這個并沒有原型。總之,男教師在電影中都是大好人,女性卻不是這樣的。
對于網友的質疑甚至攻擊,編輯進行了回應。從人之常情來說,每一個編劇對于自己作品的熱愛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不愿意讓它受到一丁點委屈。編劇毫不失弱地說:“我絕不把世界讓給我鄙視的人!平庸的溝壑!卑微的懦夫!聽好了!你奶奶我生來就是高山!”
編劇是不是高山不知道,但這個回應似乎有些激烈,任何一個作品,只要問世,世人都有評判的權利,即便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也不是每個讀者都喜歡。不要渴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所有人都喜歡,要包容不同讀者對劇本的理解層次不一樣。
現實中,張桂梅是一座高山,值得每一個人去仰視,去尊重。而電影《我本是高山》,再怎么樣,也只是一部電影,想看了就去看,不想看也別勉強,不要過分拔高一部電影的意義,不要過分期待一部電影的能量,不要賦于一部電影過多的象征。把個人情感投射在電影里本身就不理智,把個人的某種訴求強加在電影里也不現實。
《我本是高山》能不能成為電影史上的高山,不僅由影片的質量決定,也由它在人們心里的重量決定,而不是由某一個人的個人喜好決定。所有的爭議都可以歇歇,尊重張桂梅,理解張桂梅,支持張桂梅,比爭議電影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