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杭州張小泉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因虛假宣傳,被杭州市臨平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25萬元。天眼查App顯示,處罰事由為當事人受張小泉菜刀拍
近日,杭州張小泉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因虛假宣傳,被杭州市臨平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25萬元。天眼查App顯示,處罰事由為當事人受張小泉菜刀拍蒜斷裂輿情影響以及疫情期間商品負面評價,要求運營部提高部分商品的好評率,組織內部人員建立微信群,進行好評刷單。
繼“客服稱菜刀不能拍蒜”事件后,張小泉虛假刷好評的操作再次讓人驚呆下巴,產品受到質疑不潛下心去提升質量,反而選擇投機取巧,一錯再錯,僅剩不多的口碑也逐漸被消磨殆盡。這種“注水”的好評可能會有助于增加一時的銷量,但長久來看,會將品牌拉入“不再被選擇”的深淵。
品牌用虛假宣傳蒙騙消費者,辜負了大眾的信任,在反復試探消費者底線的惡性循環中,丟失了市場主動權。實際上,品牌從名不見經傳到家喻戶曉,離不開消費者始終如一的選擇和信任。然而,屢見不鮮的虛假宣傳惡意充斥市場,以張小泉為例的一些品牌不顧自身長久形象的樹立,為一時的利潤收益,把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的短點暴露無遺。一次偶然“失足”后誠懇道歉,可能會得到部分消費者的理解和原諒,但多次翻車已經不能用純屬意外來掩飾了。經歷多次被欺騙后,消費者會堅定離去,不再回頭。在市場同類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無論哪一個品牌都不會成為唯一的選擇。一方隕落,多方涌上,消費群體不斷流失,也是品牌逐漸走下坡路的預兆。當品牌被貼上“不可靠”的標簽,損失的就不僅是罰款,更是誠信經營的口碑。
用營銷手段來宣傳產品不是不行,優質的廣告投放可以“錦上添花”,但根本上應聚焦于如何提升產品質量,外表的光鮮亮麗無法掩蓋產品本身的漏洞。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豐富多樣的宣傳營銷方式,但無論怎樣都不應違背真實、客觀的原則。在虛假的句句“好評”里,捂住耳朵不傾聽消費者真實聲音的品牌,容易迷失在自我構建的美好幻想中,不思進取,忽視了本質上更重要的“質量為先”。消費者對產品使用的反饋、建議,亦或是意見、質疑,本應成為品牌不斷改進、創新的動力來源,這是企業走向更遠的必經之路。只有把握好與消費者的良性互動,才能實現從接受意見到改進產品的有效循環。
張小泉再次翻車的案例,是提醒,也是警告。品牌的經營之道不在表面的“好評如潮”,腳踏實地才是關鍵,才能在魚龍混雜的市場中,憑借物美價廉的優質產品占領一席之地,不靠“刷”出來的好評才是真正的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