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印度真正需要的是一條包容、可持續的增長軌跡,能夠促進所有經濟部門的共同繁榮,而不是只使少數特權階層受益。日本《日經亞洲評論》4日評
“印度真正需要的是一條包容、可持續的增長軌跡,能夠促進所有經濟部門的共同繁榮,而不是只使少數特權階層受益。”日本《日經亞洲評論》4日評論稱,盡管印度GDP增速可觀,但其背后也面臨重重挑戰。
11月30日,印度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在制造業繁榮的推動下,印度在2023—2024財年第二季度(7—9月)實現經濟增長率7.6%,高于外界的預期,也高于印度儲備銀行6.5%的預測。自2019年以來,印度經濟一直處于改善通道,甚至打破“選舉經濟”怪圈。
“大企業享受福利,小企業負擔加重。”《日經亞洲評論》認為,“莫迪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大公司發展帶來的就業和增長,但這使資源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大城市,并進一步給市政基礎設施帶來壓力,導致住房、交通、教育和醫療保健成本攀升。印度應縮減官僚機構的規模和自由裁量權,但“這是它自己沒有興趣承擔的任務”。對中小企業而言,印度政府提出大量額外備案和報告的要求,致使其不得不花費更多時間和金錢聘請顧問、會計師,并常常賄賂檢查員,“這進一步損害了創業精神并減少了潛在的就業機會”。
對于GDP增速,《印度快報》12月2日也稱,雖然在制造業拉動下,GDP增長超出預期,但農業和服務業卻出現下滑。印度《鑄幣報》報道稱,印度政府支出增長12%,私人消費增速卻意外地從6%同比放緩至3.1%。印度網絡媒體“連線”稱,制造業活動下降、服務業放緩、失業率上升和空氣污染可能在2024年對印度預期的經濟增長構成挑戰。
《紐約時報》11月20日也曾載文審視印度經濟。文章稱,印度是世界上女性正式就業率最低的國家之一。“盡管該國擁有一些大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但它們都集中在少數大城市。該國近期的經濟增長大部分集中在很少雇用外來人員的小型家族企業。這對女性產生了明顯且負面的影響,因為它強化了父權規范。”彭博社援引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10月印度失業率升至兩年來的高點10.09%。印度的勞動力并沒有隨著工作年齡人口的增長而增長。報道稱,過去5年里,印度的勞動力人口基本停滯在4億多一點,“且就業質量非常低”。
“富裕的印度人在繁榮中蓬勃發展,而其他大部分人口卻在努力應對通貨膨脹、就業市場不溫不火和購買力迅速下降等問題。”《日經亞洲評論》稱,個人所得稅、商品和服務稅以及燃油稅等不斷增加的稅負使印度的眾多家庭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政府增加了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但在改善醫療保健和教育方面的支出相對減少,迫使這些家庭不得不更多地依賴相對昂貴的私營醫療或教育機構。因此,在政府繼續將政策重點放在供給側問題的情況下,對于可自由支配的商品和服務,大多數印度人的購買力有限,從而加劇了整體需求的低迷,并使該國的經濟勢頭與增長的GDP數字相比“看起來更加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