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萬億城市名單又刷新了。最近,常州官宣邁入GDP萬億俱樂部,成為全國第25座萬億城市,引發了不少關注。其實,還有一座更大塊頭的城市也實現
萬億城市名單又刷新了。
最近,常州官宣邁入GDP萬億俱樂部,成為全國第25座萬億城市,引發了不少關注。
其實,還有一座更大“塊頭”的城市也實現了經濟總量的新突破,并同樣具有標志性意義。
它就是重慶。
據重慶廣電“第一眼”消息:2023年,重慶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邁上3.1萬億元新臺階,增長6%以上。
這不僅是重慶的突破,也標志著中西部地區,終于誕生了首座GDP3萬億級城市。
01
重返GDP“第四城”
2022年,重慶GDP就達到2.91萬億。2023年破“3”,并不讓人意外。這也是繼2022年成都跨越2萬億臺階后,中西部頭部城市的又一個新突破。
這些年,重慶GDP的每一次大的進展,幾乎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拿來與廣州作對比。
2022年,重慶GDP超廣州,上升為經濟總量“第四城”。2023年前三季度,重慶GDP無論從增速還是總量上都稍勝廣州。
雖然目前廣州仍未公布2023年全年經濟數據,但重慶繼續領先廣州的可能性應該還是較大。
事實上,目前已經有不少分析認為,重慶成為繼北京、上海、深圳之后,全國第四座GDP突破3萬億的城市,進一步鞏固了經濟總量“第四城”的地位。
但其實,重慶成為經濟總量“第四城”,更確切說不過是一種回歸。
要知道,廣州經濟總量長期領先重慶的故事,不過是上世紀90年代初后才發生的。而在這之前,重慶甚至一度是全國GDP第三城。
每次聊到這個話題,很多人都會說,即便重慶經濟總量超過廣州,在多個人均指標方面還是與廣州有較大差距。
關于這個話題,西部菌之前已經有過不止一次的討論,在此就不再贅述。
再強調一遍,這里說的“第四城”,僅僅只是論經濟總量。
從GDP增長軌跡看,廣州是在2010年實現破萬億,重慶則是后一年。即便2023年,廣州與重慶同時站上3萬億臺階,重慶在增速上也算是“后來居上”了。
值得注意的是,蘇州和重慶都是在2011年GDP破萬億。日前蘇州方面表示,將用3年左右時間推動GDP邁上3萬億臺階。從這個角度看,重慶在過去十多年的GDP增速,也同樣跑贏了蘇州。
當然,和與廣州同時跨入萬億俱樂部的深圳相比,重慶的增速則要稍遜一籌。因為在2021年,深圳就率先突破了3萬億。考慮到之前深圳只先于重慶一年破萬億,重慶與深圳的速度差實際是擴大了。
北京、上海之外,這四座經濟總量最靠前的城市在過去十多年的GDP增速,大致為:深圳>重慶>廣州>蘇州。
02
走對關鍵一步
事實上,2008年后的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里,重慶GDP增速都表現得非常亮眼。當時,外界不少人認為這主要是靠龐大的固定投資所拉動。
但是,作為老牌工業城市的重慶在近幾年逐漸建立了反超廣州的優勢,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工業轉型上的見效。
這不是沒有道理。要知道,2017、2018年期間,重慶GDP曾連續跑輸全國大盤,甚至2018年GDP增速更是創下了29年來的最低。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兩大支柱產業——汽車制造和電子制造,都幾乎同時陷入低谷。
隨后,重慶開啟了聲勢浩大的工業智能化轉型。如今看來,這一步走得非常及時,也取得了明顯成效。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前10個月,重慶汽車產量達184.35萬輛,連續超過上海、吉林,排名躍升至全國第二位。
這是自2016年以來,重慶汽車產量時隔七年重回全國第二的位置。
反彈背后與重慶成功搶灘新能源汽車及其相關產業鏈的新賽道密不可分。據悉,2023年以來,重慶全市新能源汽車對全市汽車產業增長貢獻率已達到85%。
去年6月,重慶召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要著力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迭代升級制造業產業結構,全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
比如,瞄準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目標,重慶將做大做強做優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3大萬億級產業集群。
03
意味深長的轉變
但除了產業升級帶來的立竿見影的效果之外,重慶目前所表現出來的一種長期發展的勢能,可能是更值得關注的。
比如,在戰略機遇層面,重慶重點參與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都是國家重大戰略。
此外,重慶還與上海、北京、廣州、天津一道,拿下了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的資格。
更重要的是,作為直轄市的重慶,在級別上的優勢正在加速轉化發展資源上的傾斜。
去年8月,重慶與21家金融機構集中簽署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戰略合作協議,重點圍繞落實國家戰略部署、參與“智融惠暢”工程實施、重慶特色金融體系建設等領域深化務實合作。
據悉,8家金融機構將在渝設立一批功能性中心和分支機構,加快打造一批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具有影響力、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助力現代化新重慶建設。
一個具體的支持是,金融機構未來5年將為重慶提供9.8萬億元綜合融資,支持重慶新增直接融資8400億元。
甚至,一些人猜想,重慶有望收獲諸如“西部證券交易所”之類的頂級金融機構。
客觀說,這部分支持的落地程度,以及一些設想能否成為現實,都還有待觀察。但與過去相比,相關國家資源在重慶的加倉力度,可以說是明顯在加大。
無論是基于重慶自身的努力,還是說內外部環境變化之下,成渝“大后方”的戰略備份價值上升所致,這無疑都是一種意味深長的轉變。
04
2027:劍指4萬億
為何要強調這一點?主要是因為,高端資源的聚集性對一座城市來說太重要了。
要知道,盡管重慶是直轄市,但在過去相當長時間里,無論是大型國央企資源,還是高等教育、科研等方面的資源聚集程度,都是與其直轄市身份不甚匹配的。
這些,正是目前重慶重點補短板的方向。
比如,去年3月,重慶與國家國資委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一背景下,去年重慶共與35家央企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一批重點央地合作項目謀劃推進,形成254個在談項目,120個儲備合作項目。
在我們的政經語境下,千萬別小看了這類國央企資源對一座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一方面,這些資源具有相當的稀缺性,而高端資源,對應的是更多的機會。普通地級市和省會城市、直轄市等的差別,其實也就是在這里。
另一方面,在城市競爭越來越陷入“存量”化狀態的今天,它們的價值還在繼續放大。這幾年多地對央企總部展開的激烈爭奪,就是非常有說服力的注腳。
此外,2020年重慶就提出到2022年累計引進10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渝布局研發機構,以彌補高端創新資源不足的短板。
甚至,在對外交往方面,重慶也顯示出更大的雄心。近幾年,重慶新增多座領事館,大有重返領事館“第三城”之勢。
可以說,這些之于城市發展能級更具象征意義的高端資源的加速聚集趨勢,是相比某個產業的突破,更能代表城市發展勢能的參考指標。
也正是在此意義上,重慶的上限,讓人有更多期待。
目前,重慶已明確到2027年GDP邁上4萬億元臺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萬元。
從固投的加持到產業的精進,再到高端資源的聚集,重慶的躍升背后,實際是發展邏輯的深刻變化。
05
中西部下一座萬億之城是誰
重慶躋身GDP“第四城”,并站上3萬億新臺階,也給內陸與沿海的發展角力注入了一個新的刻度。
截至到2023年底,中西部地區的萬億城市仍為7個,分別是:重慶、成都、武漢、長沙、鄭州、西安、合肥。
其中,重慶突破3萬億,成都超2萬億,武漢大概率晉級2萬億俱樂部,其余城市,均在2萬億以下。
它們的構成有兩個特點。一,中西部至今仍未有普通地級市(非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邁入萬億俱樂部。
二,自西安、合肥于2020年攜手晉級后,目前中西部已至少有三年沒有新的萬億俱樂部成員誕生。
這也是2011年重慶跨過萬億后留下的最長的“間隔”時間(之前最多為2年)。
更遺憾的是,短期內,中西部萬億城市還將繼續面臨“青黃不接”的尷尬。
截至2022年底,全國GDP前30強城市中,中西部城市也仍僅有上述七座。
這七座城市之外,距離GDP萬億俱樂部最近的中西部城市為昆明和南昌。其中,昆明有望在2023年突破8000億,南昌則緊隨其后,在2022年突破7000億。
而中西部第一座普通地級市的萬億城市,則很可能在榆林、洛陽、襄陽這三城之間誕生。不過,尚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