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1月25日,江西新余市渝水區1·24火災事故新聞發布會召開。事故共搜救出48人,其中39人遇難,9人受傷。經初步查明,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1月25日,江西新余市渝水區“1·24”火災事故新聞發布會召開。事故共搜救出48人,其中39人遇難,9人受傷。經初步查明,該樓地下一層正在進行冷庫裝修,因施工人員違規動火施工造成起火,因火勢太大無法及時撲滅,濃煙通過樓道涌入至二樓,二樓是培訓機構和賓館,受困群眾主要是參加培訓的學生和住宿旅客。
新京報記者檢索發現,近年來發生過多起冷庫火災,均造成較大傷亡。2023年3月27日,河北省滄州一廢棄冷庫,因工人焊割時引燃聚氨酯泡沫,火災飛速蔓延,導致冷庫內作業的人員11人死亡;2021年12月31日,大連新長興市場地下二層的冷庫起火,造成8人死亡,1名消防員犧牲;2017年11月18日,北京大興一公寓地下一層冷庫起火,造成19人死亡。
冷庫火災傷亡何以如此慘重,人們又該如何逃生?新京報記者采訪消防專家,解答相關疑問。
冷庫保溫材料燃燒快、氣體高溫有毒
曾從事消防工作27年的消防工程師許傳升告訴新京報記者,不少冷庫建在現有民用或商用建筑內部,比如一些商場、市場,其地下層或地上層,為了儲存食物配有冷庫。冷庫的保溫材料中存在大量可燃材料,多為聚氨酯泡沫,此類泡沫有“固體汽油”之稱,引燃后會瞬間大范圍蔓延,產生大量有毒、高溫的煙氣。因為低溫,多數冷庫內部都沒有設置報警、噴淋等消防設施,導致冷庫內部發生火災不太容易被及早發現,也無法實現自動滅火。
許傳升介紹,冷庫建設歸住建部門審批,住建部門確保選址符合國家相關標準,進行備案后即允許建設。冷庫在消防設計方面主要依據國標文件《冷庫設計規范》,“但此規定適用于獨立建造的冷庫,并沒有對在現有建筑內部地下建設冷庫作出規定。換言之,據我了解目前沒有規定禁止在居民樓或者商業體內建設冷庫。”
許傳升介紹,按國家標準,冷庫與建筑的商業部分和居民樓應該完全分開,要么地下一層樓梯出口直接通向戶外,這樣即便著火,煙氣上涌也不會進到二樓,而是直接通向戶外排走;要么地下一層樓梯通道處應設有防煙門,起到阻隔煙氣的作用。“這次事故中居民樓基本沒受到影響,但冷庫與地上的商業體沒有分隔好,如果完全按照標準執行,地下一層的煙氣不會上涌到樓上。”許傳升說。
2015年實施的國標文件《建筑設計防火規范》明確,冷庫、低溫環境生產場所采用泡沫塑料等可燃材料作墻體內的絕熱層時,宜采用不燃絕熱材料在每層樓板處做水平防火分隔。
消防應急與特種設備研究院院長王明表示,上述規范只是推薦性條文,沒有強制性?,F實中冷庫建設材料一般是阻燃聚苯板、擠塑板,聚苯乙烯泡沫板等可燃物,最后再噴一層防火涂料。“這樣事后不易燃,但施工過程中一般要求有切割和焊接動火作業,且墻面施工中會形成空腔,不燃燒體隔層很難起到作用。”
類似情況如何逃生?最關鍵的是控制煙氣蔓延
王明解釋,此次新余火災發布會上提到的“濃煙通過樓道涌入二樓”,是火災時形成的“煙囪效應”。“濃煙通過樓道這個‘煙囪’快速蔓延到樓道和房間,一旦大量受困人員冒險從涌入濃煙的樓梯間逃生,或被困在場所內部,就會造成中毒死亡。”
類似情況受困人員該如何逃生?多位消防專家告訴新京報記者,在大火剛開始時有機會逃生,就迅速抓緊逃生;如果煙已經灌入樓道,試圖從煙中逃跑非常困難,建議關閉室內的窗戶和大門,防止煙氣涌入,等待救援。如果處在低樓層,且煙霧較小,可以通過窗戶逃生,但有受傷的風險。
許傳升強調,火災發生后最危險的是煙氣,最關鍵的是控制煙氣蔓延,“能滅火最好,滅不了把房間門關上,把煙擋在房間里。”他建議,消防部門在事故調查結束后,可以適當公開火災發生時現場的人員位置,以及幸存者和遇難者的逃生路線,給公眾更多的警醒和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