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河南周口一個11月大的男童被拐31年后歸家引發關注。他的家人們都非常思念他,姐姐們為了迎接他,給他準備了衣物。在漢中市公安局漢臺
近日,河南周口一個11月大的男童被拐31年后歸家引發關注。他的家人們都非常思念他,姐姐們為了迎接他,給他準備了衣物。
在漢中市公安局漢臺分局的“雙力護航”冬季嚴打集中戰訓行動中,一名失蹤31年的男子馬超終于被成功找回,這是今年以來漢臺公安找回的第13名失蹤人員。
1992年,原漢中市沙沿鄉河壩村(現龍江辦事處河壩村)村民馬某向當地派出所報案,馬超與其母親一同失蹤,盡管當時公安機關立案調查,但由于信息條件限制,案件進展緩慢。
2023年10月,安徽合肥的劉義在“寶貝回家”網絡平臺發布尋親信息,其描述的被拐時間和地點與1992年漢中馬超失蹤的情況高度吻合。
經過DNA鑒定,確認劉義與報案人馬某存在生物學父子關系。
12月5日,認親儀式在龍江辦事處河壩村委會舉行,失散多年的父子得以團圓。
目前,DNA鑒定技術在幫助被拐兒童找到親生父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 全國打拐DNA系統:自2009年建立以來,全國打拐DNA系統已成功找回歷年被拐兒童10764名。這一系統通過采集被拐兒童父母和疑似被拐人員的DNA信息,進行技術比對,大大提高了尋親的成功率。
2. 廣東多地公安設置“DNA比對尋親綠色通道”:在廣東,多個失散多年的家庭通過這一綠色通道得以團圓。例如,廣州市公安局黃埔區分局和福建省龍巖市公安局新羅區分局協助,幫助李某夫婦找回了失散19年的親生女兒。
3. 新疆伊犁公安機關案例:新疆伊犁公安機關通過從已故母親陸瑞芳的遺物上提取DNA信息,成功幫助90歲的張斯業找回了44年前走失的一雙兒女。這一案例展示了即使在父母一方已故的情況下,DNA技術也能發揮作用。
4. 新生兒DNA數據采集建議:全國人大代表陳瑋提出建議,全面實行新生兒DNA數據采集,并建立全國聯網DNA數據庫,以預防兒童被拐案件,這一建議旨在從源頭上防止兒童失蹤。
5. DNA打拐科普小課堂:重慶市公安局刑偵總隊通過DNA打拐科普小課堂,普及了DNA鑒定在打拐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應用流程,強調了DNA作為每個人獨特遺傳標記的不可替代性。
DNA鑒定技術不僅在解決歷史遺留的被拐兒童案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而且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數據庫的完善,未來在預防和解決兒童失蹤問題上將有更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