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過年時,長輩給壓歲錢是為了祝愿平安美好,但隨著金額水漲船高,發壓歲錢成為了人們的負擔。央媒呼吁:莫把壓歲錢變成壓力和負擔。新春佳節...
過年時,長輩給壓歲錢是為了祝愿平安美好,但隨著金額水漲船高,發壓歲錢成為了人們的負擔。央媒呼吁:莫把壓歲錢變成壓力和負擔。
新春佳節,豐富多彩的年俗活動是濃濃年味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壓歲錢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在一些地方,隨著金額水漲船高,發壓歲錢成為讓人頗感壓力的新負擔。有網友發文感嘆,“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又心痛”“壓歲錢趕上一個月工資了”“動輒上千,對于我這個年紀來說壓力很大”。
作為歷史悠久、延續至今的傳統年俗,壓歲錢的涵義豐富、寄意美好。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寓意著“壓住邪祟”,紅包里包裹著遠離疾病、健康成長、平安如意的美好祝福,承載著對年幼一代的關心關愛和殷殷期待。如今在不少家庭,晚輩向長輩“反向”送壓歲錢也漸成新風尚。在壓歲錢的流動和良性互動中,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濃郁得到彰顯,傳統的民俗文化得到傳承。
從這個意義出發,守護好壓歲錢的本義和美好初衷,不讓它轉變為一種苦惱和負擔,顯得尤為重要。偏離初衷、不斷飆升的壓歲錢,讓不少成年人特別是老年人經濟壓力倍增,“壓”出了經濟負擔,同時助漲了攀比之風。壓歲錢若是變成炫耀財富的道具,不僅影響孩子正確價值觀和金錢觀的形成,而且容易催生“紅包越大越有面子”的錯誤觀念和過度消費等不良行為。更進一步看,如果因為給壓歲錢影響了正常生活和親人朋友關系,豈不是本末倒置,與其祝福的寓意、年味的溫馨背道而馳?
其實,年味兒不在于有沒有紅包往來,壓歲錢的厚薄程度更不是衡量關系親疏遠近的標尺。有年輕人和同輩的兄弟姐妹約定好只給孩子發小額紅包,“圖個熱鬧喜慶就好”“大人沒那么大壓力,小孩兒收到紅包也都高興”。正如網友評論的,“如果陷入攀比,就失去了壓歲錢的意義,不是壓歲錢了”“本是圖個吉利,發多發少都是一份心意”。
現實生活中,根據自身經濟情況給壓歲錢,不攀比、不跟風、不過度,是絕大多數人的共識和實際行動。在廣東不少地方,“派利是”只講“意頭”不比金錢,五元、十元,多少隨意心到即可。廣西河池一個村里的小孩挨家挨戶拜年,大人提前準備好2元利是。類似做法受到歡迎,無疑是這種共識的集中體現。而在一些地方,壓歲甚至不必用錢,壓歲書、壓歲小禮物等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這也啟示我們,錢不在多少、禮物不拘厚薄,一個個節日儀俗恒久流傳,是因為其背后流淌的文化基因、飽含的真心真情為人們所珍視。
身邊的小孩說,過年的快樂,少不了收到壓歲錢那一刻的驚喜和開心。守護好這份快樂,就要守住壓歲錢傳承文化、傳遞祝福的本義,不讓年味變“錢味”,不讓攀比添負擔,讓新春佳節更加溫馨、和諧和美好。
上一篇:楊冪爸爸:賈玲在用命拍熱辣滾燙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