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次還好有驚無險,出院后我一定帶頭宣傳,免得大家跟我一樣到ICU里走一遭。6月9日,已經明顯好轉并即將轉入普通病房的張女士和寧海縣第一
“這次還好有驚無險,
出院后我一定帶頭宣傳,
免得大家跟我一樣到ICU里走一遭。”
6月9日,
已經明顯好轉
并即將轉入普通病房的張女士
和寧海縣第一醫院ICU的
醫護人員這樣說。
她怎么都沒想到,
一盆海螺讓她遭了不少罪……
女子吃了兩大捧這種螺
心臟驟停
今年51歲的張女士從事海邊養殖行業,經常能接觸到各種海螺。4日早上,張女士從塘中撈起大量海螺,煮著吃了。
“我之前也吃過幾顆,沒出什么事兒,所以這次就多撈了些。”張女士回憶道,因海螺味道鮮美,兩大捧海螺一會兒就被她一個人吃完了。
沒想到,吃完1小時后她就出現惡心嘔吐的癥狀,并逐漸出現口部周圍以及舌部麻木,家里人見狀,急忙將她送至寧海縣第一醫院急診科。
得知張女士食用過自行撈捕的海螺,結合其癥狀考慮為中毒,急診科醫生立即啟動急診洗胃操作,以減少毒素吸收。
在洗胃過程中,張女士出現血氧飽和度急速下降,隨后還出現了心臟驟停。
醫護人員趕緊進行搶救,最后經過約9分鐘的心肺復蘇張女士才恢復心跳,于是醫生把她轉入ICU進一步治療。
警惕!一顆割香螺或致人于死地
轉入ICU時,患者張女士雙側瞳孔散大固定,GCS昏迷評分僅為最低的3分,即對外界刺激完全無反應。醫院ICU團隊為張女士啟動了血液凈化治療,幫助她盡量排出身體里的毒素,并進行了抗氧化、保護臟器功能、亞低溫腦保護等綜合治療。
治療期間,根據患者家屬提供照片,醫生明確了張女士食用的是割香螺。“割香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麻痹性貝類毒素,類似于河豚魚毒素,加熱、鹽腌、暴曬等加工方式均無法將毒性破壞分解,一顆小小的割香螺就可能致人于死地。”
寧海縣第一醫院ICU陳啟江主任介紹,該毒素沒有特效解毒藥,中毒者主要呈神經性麻痹癥狀,死亡率較高。
經過數小時的搶救后,張女士的癥狀得到改善,在4日夜間9點鐘左右,患者能自主睜眼,但四肢仍不能動。晚上11點左右,患者終于恢復了自主意識,四肢也能運動了。
目前張女士已經完全清醒,并撤除呼吸機,拔出了氣管插管,器官功能損害基本恢復,準備轉入普通病房。
醫生提醒:
一旦發生誤食請及時就醫
據介紹,割香螺也叫織紋螺、海絲螺或白螺,目前市場上是禁止售賣的,已有多起因售賣割香螺被判刑案例。但由于其味道鮮美,仍有不少市民鋌而走險。
張女士由于是自家海塘里撈的,加上之前少量食用并未出事,所以心存僥幸。
陳啟江提醒,每年都有因食用割香螺引發生命危險的患者。一旦發生誤食,一定要及時就醫,越早治療,搶救成功率越高。
廣東多地曾發警示
勿食織紋螺
每年夏季,
都是織紋螺食物中毒的高發季節。
去年
廣東多地發布警示
提醒市民勿食織紋螺
2022年4月28日,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食品安全消費提醒,其中提到“不食用野蘑菇、鮮黃花菜、河豚魚、織紋螺以及一些可能具有毒性或有寄生蟲風險的產品”。
隨后,佛山、韶關等地市場監管部門也發布了食品安全消費提醒,其中提到“不食用野蘑菇、鮮黃花菜、河豚魚、織紋螺以及一些可能具有毒性或有寄生蟲風險的產品”。
此外,深圳市市場監管局也在近日發布提醒,學校食堂要禁用織紋螺等食品。
什么是織紋螺?如何識別?
毒性有多大?
織紋螺俗稱海絲螺、海螄螺、麥螺或白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它的外形特征表現為尾部較尖,細長,長度約為1厘米左右、寬度約為0.5厘米,約指甲蓋大小。
殼面常具有1~3條紫褐色或紅黃色螺帶,表面圖案看起來就像織布,螺口處呈白色,肉體為淡黃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
織紋螺是有毒生物,毒性比砒霜還要高百倍。毒性較強的織紋螺,每克螺肉的毒力可以達到上百個鼠單位,也就是說,成年人約食用10g這樣的螺肉就會出現一般的中毒癥狀,約食用50g至100g就能引起死亡。
中毒癥狀
誤食織紋螺中毒的患者,早期表現為口唇、舌、指尖發麻,眼瞼下垂。
不久即可出現消化道癥狀,主要有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口渴、便血,進而出現肢端麻木、四肢無力或肌肉麻痹等神經系統癥狀。
重癥者出現癱瘓、言語不清、聲嘶、紫紺、呼吸困難、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警方提醒:
1.任何食品生產經營單位不得采購、加工和銷售織紋螺。
2.廣大群眾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不要在任何季節購買、采捕、食用織紋螺。一旦誤食織紋螺后,如發生口唇麻木等類似神經系統中毒癥狀的,應當立即到醫院就診。
3.消費者若發現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采購、加工和銷售織紋螺的,應當及時撥打12345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