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記者就水稻上山等問題采訪了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負責人。問:朱友勇院士的稻米上山引發網友熱
近日,記者就“水稻上山”等問題采訪了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負責人。
問:朱友勇院士的“稻米上山”引發網友熱議。 很多人不明白。 他們質疑在山上種水稻不切實際,產量不可能這么高。 你能否介紹相關情況?
答:朱友勇院士的“水稻上山”實際上是一種雜交水稻雨養旱種的栽培技術。 就是把雜交水稻品種從“山下水田”引進到“山上旱地”種植,就像玉米一樣。 水稻不需要下田浸水,不需要飼養和移栽,基本不需要灌溉,仍然可以有很好的產量。 當地農民形象地稱之為“山上的稻”。 這些田地已經存在,不存在網友質疑的開山開荒、毀林開荒的情況,更不會破壞生態。 當然,這種培養模式是有一定條件和限制的。 主要適宜于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的山地旱地,雨熱資源豐富。 不能到處推廣。
朱友勇院士在云南省瀾滄縣好芝壩村扶貧期間,發現當地農民愛吃大米。 但當地多為旱地,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無法自給。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朱友勇院士團隊在當地示范推廣雜交水稻旱作技術,創造性地解決了該技術的兩個難點:一是篩選出“滇禾優615”等適合旱作的品種。旱地分蘗問題,就是要實現旱地條件下水稻與水田一樣的旺盛分蘗; 二是通過推廣應用雜草萌芽前封草技術,解決旱地水田雜草叢生的問題。 2022年,該技術推廣至53.12萬畝,水稻平均畝產350-400公斤,比山下水田減產約100公斤,但產量更高、效果更好比玉米有好處。 朱友勇院士介紹,畝產788公斤,是在0.52畝小面積上多施一次肥、多澆兩次水的情況下獲得的。 此次小規模研究對該地區水稻旱作模式的探索具有積極意義,為品種篩選和技術集成探索出路,為完善技術體系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撐。
問:人們普遍認為水稻是在平原上種植的。 事實上,我們在基層采訪時,也看到山上有很多稻田。 比例是多少? 產量如何?
答:水稻是我國第一大口糧作物,大米消費量占口糧的60%。 我國水稻種植歷史悠久,分布范圍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 年水稻種植面積約4.5億畝。 稻田按地形可分為平原稻田、丘陵稻田和山地稻田。 正如你所說,大部分水稻種植在平原地區。 平原稻田占我國稻田面積近60%,丘陵稻田約占25%,山地稻田約占15%。 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貴州、云南兩省面積最大,占40%以上。 這也是我國的資源條件決定的。 為了保證口糧,歷史上曾多次開墾丘陵山區。 例如,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云南紅河哈尼梯田,就是基于當地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創造的農耕文明奇跡。
據我們調查,山區水稻產量普遍低于平原、丘陵地區,平均畝產350公斤左右,比平原地區低近200公斤,低100公斤左右。與丘陵地區相比。 這是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 例如,山區有效積溫和日照時間較低,對水稻品種要求較高。 一旦選擇不當,會導致生育期縮短、結實率和產量下降; 山地稻田地形起伏大,土層薄,土壤肥力差。 機械耕道等設施發展滯后,抗災能力弱,易受旱澇災害影響,產量年際波動較大。 這也是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要通過選育適宜品種、改善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條件,提高山稻產量水平。
問:有網友質疑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破壞生態、費錢費力。 你怎么認為? 實際情況如何?
答:丘陵山區合格耕地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根據實際國情和農業條件確定的。 據全國土地“三普查”顯示,位于6°以上坡地的耕地面積約4.4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2.74%。 現階段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些土地不僅要種,更要種好。 需要通過坡耕地改田為水平梯田并配套水利設施來提高這些耕地的生產力。
國家對坡耕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明確的標準和規定,要求因地制宜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例如,必須充分考慮地質地貌、水資源、氣象條件。 不同的條件有不同的施工要求和標準。 對于降雨較多的地方,應采取修筑護坡、田埂等農田防護措施,避免發生滑坡、泥石流。 建設選址要合理,禁止在25°以上坡地和生態紅線區域內建設高標準農田。 特別是不得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名,在不符合條件的地方開荒開荒。
官方:水稻上山不是毀林造田_水稻爛田收割機視頻_水稻直播田雜草圖
網上流傳一些山上梯田的圖片和視頻,將其與“水稻上山”、高標準農田建設聯系起來。 比如,流傳最多的圖片其實是2018年云南某地土地整治項目的施工現場,還有一張農田被大雨沖毀的圖片,與種植水稻無關在山上。 往年,洪水季節農田被沖毀。 每年統籌安排農業防洪排澇,指導災區及時修復受洪毀農田,恢復農業生產。 一畝就是一畝,一季就是一季。
問:你剛才提到“種稻進山”不是“毀林開荒”,但網上有不少將兩者掛鉤的說法,反映了一些地方“毀林開荒”的情況。 國家在這方面有哪些政策?
答:我們也注意到你提到的情況。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脈。 解決14億人的吃飯問題,首先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嚴格保護耕地,但一些地方仍然違規利用耕地從事植樹造林、挖湖造景、挖塘養魚、種苗、草坪等必須整治復墾。 但在整改過程中,要區分情況、分類處理,不能簡單化、“一刀切”。 我們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和農作物的生長規律。 嚴禁不顧果樹盛果期、林木造林期、魚塘收獲期等客觀實際,強行拔苗砍伐、填坑平塘。 。 要合理把握耕地恢復節奏,留出足夠的過渡期,給農民和經營主體合理的準備時間。
這里需要具體說明的是,有的地方整頓復耕涉及退林還耕。 這些“森林”并不是以往“退耕還林”中為保護生態而修建的“森林”,而是近年來違反規劃、政策、要求,在耕地上修建的“森林”。 這些林地的整治和恢復并不是“毀林還田”,也不是網友所謂的“退耕還林”。
下一篇:四川理科711分考生:想去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