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上海某石庫門的弄堂里,一位網絡博主拿著錄像設備打算去阿姨爺叔家里蹭頓飯吃卻四處碰壁。有人批評上海人冷漠,也有人贊賞上海人的邊
近日,上海某石庫門的弄堂里,一位網絡博主拿著錄像設備打算去阿姨爺叔家里“蹭頓飯吃”卻四處“碰壁”。有人批評上海人冷漠,也有人贊賞上海人的邊界感。對此,你怎么看?
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如果你走在路上,突然被陌生人搭訕,要求去你家吃一頓飯,你會是什么反應?
這個事情,最近就發生在了阿拉上海某石庫門的弄堂里。
一個身高2米的北京博主拿著錄像設備,打算去阿姨爺叔家里“蹭頓飯吃”。
(注:這位博主是某短視頻平臺的一個網紅博主。平時就是去全國各地逛,隨機要求去別人家吃頓飯,然后他會拍視頻記錄下吃飯聊天過程。)
結果...在上海,他碰壁了!
很多被隨機問到的阿姨爺叔都婉轉拒絕了他的請求。
“我們晚飯吃好了,不好意思哦”
“不方便”
“屋子小得嘞”
“這個我是幫別人做的”
“我一個人啊,
主要我一個人不方便。”
“自己也沒吃”
問下來,弄堂里住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而且蠻多是獨居。
“家里就我一個人,我不燒飯的。”
阿姨還說,晚飯一般不吃的。就吃個蘋果吃個玉米。
弄堂里的另一位阿姨也說自己不燒飯。
有意思的是,這位北京小哥還碰巧遇到了一位北京來上海生活的阿姨。
當問是否能去家里吃飯時,阿姨也表示為難:“啊但是……”
總之在這一期視頻里,博主沒去成上海人家里。
他自己總結被拒絕的原因:“說著外地口音的兩米大個,說要跟您上家里吃飯,確實也挺嚇人的。”
有人批評上海人冷漠,
也有人贊賞上海人的邊界感
視頻發出來以后,
彈幕上就有不少網友認為,
上海人太小氣。
甚至還有這樣陰陽的調調↓↓↓
不過,
立馬就有網友反駁:
真不是冷漠,
而是上海人習慣向來如此。
別輕易讓陌生人上門,
很多人還是有安全意識在的。
就連其他城市的網友也表示:
一個2米高的陌生大哥
要跟你回家吃飯,
第一反應絕對是拒絕。
(從這位博主發布的視頻來看,
在北京,他也吃了不少閉門羹)
有網友指出,
上海是一個有邊界感的城市,
不干擾別人,
也不希望被別人干擾。
尤其是年輕一代,
即使十幾二十幾年的交情,
也都是習慣于去外面聚聚,
不愿意去別人家里打擾。
這種邊界感,
使得人跟人之間變得更簡單,
不用受到人情拖累。
新民晚報記者晏秋秋
曾發文
《上海人的邊界感》
摘錄如下:
相當一部分上海人,不喜歡跨越邊界。
整個中國,“邊界感”最分明的,大概是上海。而因為這種感覺,上海人常會被人說“排外”、“看不起外地人”。其實,很多上海人是不愿意打攪他人,也不愿意被打攪。
因為有“邊界感”,所以上海人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契約精神”。親兄弟,明算賬!要么不講,講出來的,就要做到。所以和上海人打交道,談判總是痛苦的,但談好的東西,總是能夠不折不扣落實。
因為有邊界,所以就專業。上海有一個“油墩子阿婆”,兒子欠下90萬元債務,又喪失了勞動能力。阿婆為子還款,一個油墩子一個油墩子地掙錢還債,終于在離世前,還請了債務。
在上海人的價值觀里,這就是腔調。“油墩子阿婆”保留了“邊界感”:我不需要你來可憐,我和你就是債主和欠錢人的關系,所以,我要遵守契約,把錢還給你。
“邊界感”是上海人思想中
一條看不見的線,
構建了海派文化的一種尺度。
“邊界感”不是上海人的冷漠,
而是一種熱情之后的冷靜。
不過,
在博主“百家飯”后續的
第二期視頻中,
還是有一位上海本地鄒阿婆
答應了他去家里吃飯的請求
鄒阿婆一個人在家。她說,自己已經在家吃過飯了,但還是給博主做了梅干菜餅和上海小餛飩。
閑聊中,鄒阿婆說她認為上海人是很講究人情世故的。
這也很好解釋了
為什么很多上海人
不愿意去別人家,
也不愿意讓陌生人上門的原因。
邊界感并不意味著隔絕和冷漠。
它是一種平衡的藝術,
需要我們在維護自己的邊界的同時,
保持對他人的關心和尊重。
如果是你,
你會同意陌生人來家里吃飯嗎?
對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