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看完《消失的他》遠離男人,看完《我愛你》別生孩子,看完《八角籠》養不起孩子,看完《孤注一擲》別相信朋友。在一個年輕人連婚都不愿意結
“看完《消失的他》遠離男人,看完《我愛你》別生孩子,看完《八角籠》養不起孩子,看完《孤注一擲》別相信朋友。”
在一個年輕人連婚都不愿意結的催生年代,今年登上排期的院線作品卻是那么不合時宜,難怪網友戲言,“今年的電影主打啥意思?”
戲言之外,對于山東東營的很多影迷來說,可能從來沒有意識到,電影與現實的距離會如此之近,剛剛看完《消失的她》就在電影院門口目睹了“男子反復碾壓妻子致死”的悲慘一幕。想必,即便隔著手機屏幕,每個人也都能感受到那份超越人性的兇殘,并不由自主地對婚姻產生恐懼。
不只是男子反復碾壓妻子視頻熱傳這個孤例,同期疊加了上海殺妻案宣判和泰國殺妻案原型電影《消失的她》之后,再次引爆了公眾對于關于兩性關系矛盾的爭議,婚戀焦慮情緒肉眼可見地迅速蔓延。
其實,集中爆發的婚戀焦慮在我們這個社會中并不新鮮,面對充斥社會現實的各種殺妻、殺女友兇案,以至于網友經常用“不結婚沒人給你養老,結了婚運氣不好命都沒有了”調侃。不過,上海殺妻藏尸案兇手朱曉東判處死刑之前,在“少殺、慎殺”原則指導下,卻存在僅判處死緩的案例。
即便如此,長期以來,社會上對于“恐婚女性到底在怕什么”的探討,仍總是聚焦于女性自身,比如從女性心理、特質找原因,認為女性恐婚是害怕失去選擇的可能性,害怕喪失對生活的絕對自主,恐懼婚后承擔的責任,害怕失去自我。
毋庸諱言,社會上存在的惡性案件絕對會讓很大一部分女性“對結婚或進入穩定關系的恐懼”加深,與戀愛、同居或其他關系相比,更具制度約束性的婚姻擁有法律加持,本應該更順暢更有保障,但殘酷的現實卻告訴我們,婚姻這種完全迥異于其他社會關系的組合,往往直到決定終止關系的那一刻才會發現,糾錯機制的缺失讓我們代價沉重。
在現代文明社會體系中,森嚴的法律理論上可以解決一切糾紛,但具體到婚姻這方面的裁決卻也有些超乎情理和人倫的存在。特別是在一個總是寄望于法律和判例能夠糾偏離婚率的社會中,體現現實需求意志的法律條文往往卻反而會增加婚姻糾錯的成本。
舉例來說,比如涉軍婚姻離婚必須軍人同意的規定,當女嫂就會因為法律的存在而讓婚姻成為風險,所托非人,婚姻也沒有糾錯機制;比如離婚30天冷靜期的存在,幫沖動型離婚“踩下剎車”的同時,肯定會波及更多真正過不下去的夫妻離婚;比如對家暴的寬容,讓我們空有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這樣的女性權益維護組織,卻往往很難真正保護女性。
究其根源,真正讓恐婚女性害怕的,絕非圍繞婚姻可能存在的財產、孩子、責任糾葛以及伴侶隨時可能爆發的戾氣,而是婚姻糾錯機制的匱乏,以及出于維護社會穩定需要而加入的拯救婚姻的法律努力。毫不客氣地說,迄今我們對婚姻的干預仍未走出“清官難斷家務事”的羈絆,實踐中的法律應用還不能徹底制止家暴和對女性的侵害。
在一個離婚率急劇攀升,年輕人越來越抗拒婚姻的時代,消除女性對于婚姻的恐懼不能只靠諄諄教誨,更應該從制度層面和法律缺陷入手,建立婚姻糾錯機制,降低婚姻試錯成本,讓婚姻真正具備說散就散的底氣,才能從根源上消除彼此對婚姻的恐懼。
唯有如此,才不至于讓女性在不確定性的婚姻中擔驚受怕,直至付出生命的慘痛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