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賬號才是正確用法,而多個社交軟件和網絡平臺的用戶登錄頁面、用戶協議、隱私政策等相關表述中使用的是帳號。長江日報連日來的報道引發廣泛
“賬號”才是正確用法,而多個社交軟件和網絡平臺的用戶登錄頁面、用戶協議、隱私政策等相關表述中使用的是“帳號”。長江日報連日來的報道引發廣泛關注,記者7月12日查詢發現,微博、豆瓣平臺的登錄頁面和相關表述中已把“帳號”改為“賬號”。
長江日報發起的微博話題“#賬與帳很多人分不清#”登上全國熱搜,閱讀量已超過3600萬人次。
有網友留言說,因長期看到“帳號”用法,原以為“帳號”才是正確的。中國青年報、科技日報、新華每日電訊等轉發長江日報報道,人民日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廣西新聞網等連日來刊發評論,關注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型辭書編輯室主任儲澤祥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解釋,由于歷史的緣故,造成“帳號”和“賬號”并存的局面。“帳”比“賬”出現得早,《說文解字》里就收了“帳”字。“帳”本指帷幕,后來發展出“帳簿、名冊”的意思。唐代時,“帳”又有“帳目”的意義和用法。粗略地說,古代“記帳、查帳、放帳、欠帳、還帳”都是用“帳”字。“賬”字較早見于宋代,指賬簿、賬目。1964年國家公布《簡化字總表》,1965年公布《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按這兩個表來說,“賬號”的寫法才是規范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只有“賬號”而無“帳號”。
媒體評論:
人民日報《建設健康文明的網絡語言環境》
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對于準確傳達信息具有重要意義。不規范字詞的潛在危害是多方面的:對用戶而言,在網絡閱讀快節奏、碎片化背景下,不規范用字會增加信息接收難度,可能導致誤解;對各類機構而言,不規范用字會削弱發布內容的嚴肅性、權威性。從文化傳承角度看,不規范用字容易以訛傳訛,不利于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提升。對這一不良現象,要加強引導、合理規范。
北京晚報《互聯網不能成為錯別字溫床》
糾正一個詞的同時,更應該建立起發現和糾正機制,把網絡上的、現實中的錯誤用法通通糾正過來。對于不易辨析的漢字,尤其是已經更正用法的漢字,有關部門應及時加以引導;語言文字工作者更該主動擔責,不能對誤用熟視無睹,不能聽之任之。文字需要尊重,漢字需要較真。揪出常見誤用字,是一種基本的文化素養,更是對漢字的應有敬意。互聯網時代,寫字的機會少了,提筆忘字的多了,但錯別字的舊賬新賬都得算,漢字規范不容互聯網總是“欠賬”。
北京青年報《消除漢字“失寫癥”呼喚加強“深閱讀”》
漢字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標識。唯有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提升文字應用能力知易行難,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只要我們下定決心,加強深度閱讀,堅持勤學苦練、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不僅能使漢字“失寫癥”遠離自己,還能憑借飛揚的文采、靈動的語言,為精彩人生提供有力“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