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恐龍等爬行動物是中生代的霸主,這似乎已經成為公眾眼中的常識。不少科普讀物還繪聲繪色地描述過早期哺乳動物是如何在恐龍的陰影下掙扎求生
恐龍等爬行動物是中生代的霸主,這似乎已經成為公眾眼中的常識。不少科普讀物還繪聲繪色地描述過早期哺乳動物是如何在恐龍的陰影下掙扎求生。但近日中國和加拿大古生物學家的最新化石研究結果顛覆了人類以往對于白堊紀恐龍世界的認知。美聯社18日引用英國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史蒂夫·布魯薩特的評論說:“我們認為恐龍處于當時食物鏈的頂點,哺乳動物隱藏在陰影中,但這個結論似乎被推翻了。”
“在約1.25億年前,一只生活在如今中國遼寧地區的類似獾的肉食性哺乳動物,在嘗試捕食一只體型遠大于自己的鸚鵡嘴龍時突遇火山噴發,噴薄而出的火山泥石流瞬間將兩只正在纏斗的遠古動物掩埋。”后世的科學家們根據它們遺留的化石還原了這場殊死搏斗的驚險場面。這塊寶貴的化石也被認為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哺乳動物捕食恐龍的最早證據。中加兩國學者圍繞這塊化石所取得的相關研究成果于北京時間7月18日晚發布于國際知名學術雜志《自然》的子期刊《科學報告》。論文作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關發現意義重大,顛覆了人類以往對于白堊紀恐龍世界的認知。
這塊現在被收藏在山東省威海紫光實驗學校博物館的罕見化石被認為再次挑戰了白堊紀恐龍的“霸主地位”,在此之前學界的普遍觀點認為,在白堊紀期間恐龍是地球的主宰,幾乎不可能受到同時代哺乳動物的威脅。
“當時這只鸚鵡嘴龍處于俯臥的狀態,而這只哺乳爬獸的身體向右盤繞并俯坐在獵物的背側、抓扒著鸚鵡嘴龍的下巴并撕咬著鸚鵡嘴龍的一些肋骨,與此同時,爬獸的小腿被鸚鵡嘴龍的后腿夾著。兩只遠古動物在爭斗過程中間糾纏在了一起。而此時火山噴發出的熱火山灰和火山碎屑一下子就將兩只動物埋住了。”論文作者之一,加拿大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學者吳肖春博士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化石中兩個動物死亡時都是亞成體。其中,化石中的鸚鵡嘴龍體長119.6厘米,大小與一只大型犬相當。這種植食性恐龍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角恐龍之一,生活在大約在1.25億至1.05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而捕食它的哺乳動物是一種類似于獾的動物,學界稱其為強壯爬獸,體長約為46.7厘米。雖然按照恐龍的標準,強壯爬獸并不大,這只鸚鵡嘴龍的體型甚至比它大將近三倍,但它仍是白堊紀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
在此之前,古生物學家已經知道強壯爬獸會食用包括鸚鵡嘴龍在內的恐龍,此前發現的一塊爬獸標本顯示,其胃中發現鸚鵡嘴龍幼年個體的骨骼殘留,但當時學界并不能確定這只爬獸究竟是捕食了這只恐龍,還是僅僅是食腐行為。該論文作者之一,加拿大自然博物館馬隆博士介紹稱,爬獸和鸚鵡嘴龍同時生活在一起并不新鮮,但從科學角度而言,驚奇的是這塊化石所揭示的捕食行為。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中加兩國學者經過對這塊化石的仔細觀察認定,爬獸是在捕食鸚鵡嘴龍而不是在啃食一具鸚鵡嘴龍尸體,因為恐龍骨架上沒有留下被啃食的任何牙印。馬隆還解釋稱:“如果鸚鵡嘴龍在爬獸遇到它之前就已經死了,那么這兩只動物不太可能變得如化石中呈現的那樣糾纏在一起。爬獸位于鸚鵡嘴龍背部的位置也表明它是攻擊者。”
在現今世界中,小型動物攻擊體型較大的獵物司空見慣。吳肖春表示,眾所周知,一些孤獨的狼獾會獵殺較大的動物,包括馴鹿和羊等。在非洲大草原上,野狗、豺狼和鬣狗會攻擊仍然活著的大型獵物,很多情況下,倒下的獵物經常處于休克狀態。馬隆表示,這也可能就是這塊化石中所展現的情況——爬獸實際上在鸚鵡嘴龍還活著的時候就想吃了它,但這兩只動物都葬身于火山噴發及隨后的火山泥石流中。
“此次發現的特殊意義就在于證明了作為哺乳動物的爬獸確實能捕食恐龍,也證明了爬獸和鸚鵡嘴龍在白堊紀整個生態鏈中的特殊作用。”吳肖春進一步介紹稱,這塊化石是于2012年在被喻為“中國的恐龍龐貝城”的遼寧省朝陽市北票市上園鎮小北溝村陸家屯被發現,該地區保存有許多個體完整的恐龍、小型哺乳動物、蜥蜴和兩棲動物化石,這些動物無差別地被一次或多次火山突然噴發及隨后的大量火山泥石流掩埋。當地發現的動物化石屬種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化石都是鸚鵡嘴龍,所以在整個生物鏈中,鸚鵡嘴龍是被捕食的主要對象,提供了大量的食物,是當時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
中加兩國學者組成的研究小組推測,在遼寧陸家屯源于火山噴發的沉積層中,可能還會繼續發現物種之間相互爭斗的新標本、新證據。吳肖春也認為,不排除未來可能會發現白堊紀哺乳動物捕食肉食性恐龍的證據。
上一篇:普里戈任現身 將留在白俄訓練軍隊
下一篇:女子在試衣間被男童偷窺 家長反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