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7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22年10月公布的《202
7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22年10月公布的《2021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截至2021年末,武漢城區人口首次突破1000萬大關,達到1094萬人,市區人口達到1477萬人,由此前的特大城市晉升為超大城市。
2014年,國務院下發《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
近年來,武漢人口強勢回流,人才密度不斷提升,連續6年實現人才凈流入,穩居全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第一方陣。2017年至2022年,武漢新增就業創業大學生人數超過205萬人。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武漢著力鍛造“965”現代產業體系,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及北斗產業集群蓬勃發展,2022年GDP達18866.43億元,重回全國第八。
根據《武漢市國土空間“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武漢市常住人口將達到1380萬人,城鎮建設用地規模達到1200平方公里。
截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超大城市8個,分別為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武漢。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武漢
綠色映底蘊,山水見初心。黨的十八大以來,武漢市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奮力打造生態宜居的新時代英雄城市,交出了一份 “綠色答卷”。
天更藍了——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從2013年的160天提升到2021年的289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由2013年的63天下降到2021年的1天。這“一升一降”讓“武漢藍”不再是奢侈品,成為了江城四季的“常態藍”;曾經一度困擾該市的PM2.5和PM10年均濃度分別大幅下降61%和52%,霧霾天氣不再是江城百姓的“心肺之患”。
水更清了——長江、漢江武漢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水平,實現了“一江清水東流”;水質優良湖泊數量較“十二五”末增加26個,劣Ⅴ類湖泊首次實現“清零”,“百湖之市”綠色名片更加靚麗;國家首批示范河湖——東湖、11個省級幸福河湖、15個市級美麗河湖,成為了江城市民幸福生活的“標配”。
土更凈了——受污染耕地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土壤污染風險得到了基本管控,有效保障了千家萬戶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果盤子”,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生態環境更美好——持續實施破損山體生態修復,大力開展兩江四岸綜合整治,加快建設百里長江生態廊道,讓江城的山更青了,夜色更絢麗了,繪就了一幅山水和諧的武漢畫卷。城市“綠心”東湖、“候鳥天堂”沉湖、“綠野仙蹤”漲渡湖等“地球之腎”為這座國際濕地城市厚植了生態底色。
這十年,武漢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著力調整優化產業、能源、交通運輸三大結構,實施壓煤、治企、控車等綜合減排措施;大力實施“四水共治”,持續開展“三清”行動,積極推進“三湖三河”治理;加強農用地分類管理和建設用地風險管控,累計完成22個重點污染地塊治理修復工程,成功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城市名單。
持續打好長江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全面實施“雙十工程”(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十大戰略性舉措),沿江86家化工企業完成關改搬轉,綜合治理碼頭380余個,騰退岸線47公里。今年以來,啟動長江漢江“十年禁漁”和“江豚回歸江城”計劃,建設138公頃的百里長江生態廊道。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為抓手,加大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一體推進治山治水治城。
立足新時代,邁入新征程。武漢市以“黨旗紅”引領“生態綠”,錨定打造“美麗中國”典范城市總體目標,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為奮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英雄城市嶄新篇章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