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俄烏沖突已進入第18個月,戰局依然焦灼。前方,集束彈藥在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陸續投入使用,而在后方,戰爭似乎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無人
俄烏沖突已進入第18個月,戰局依然焦灼。前方,集束彈藥在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陸續投入使用,而在后方,戰爭似乎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無人機攻防戰。
自5月3日克里姆林宮遇襲、5月30日居民區遇襲后,俄不斷加強首都偵測、防御、干擾、攔截無人機的能力,但是7月24日,兩架烏軍無人機成功進入莫斯科市中心,其中一架墜毀于俄羅斯國防部大樓附近,距克里姆林宮僅3公里。
7月30日,俄國防部稱,烏克蘭3架無人機對莫斯科發動襲擊,25架無人機對克里米亞設施發動襲擊。8月1日,莫斯科一商業大廈再次遭烏克蘭無人機襲擊,致使大樓17層外墻受損。
對此,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稱“戰爭正逐漸回到俄本土”。俄羅斯方面則表示,無人機襲擊是烏克蘭在戰場上遭遇挫折后的“絕望行為”。
持續制造新聞引發關注
事實上,烏克蘭幾次無人機襲擊給莫斯科帶來的傷害不大,7月30日,無人機夜襲莫斯科當天,普京盛裝出席圣彼得堡海軍閱兵式,而莫斯科地區也暫無提高恐怖襲擊威脅等級的計劃。
烏克蘭的無人機襲擊雖然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會潛移默化地導致恐慌和心理蔓延。有分析認為,烏克蘭派出的無人機體型有限,彈藥攜帶量不多,所能造成的實際傷害并不大。不過,如果這樣的威脅接二連三發生,而俄方又不能有效地進行防御,即使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也會慢慢加劇俄羅斯民眾情緒轉變,動搖俄羅斯民眾對這場戰爭的支持。
此外,無人機襲擊會騷擾俄軍后方,讓俄軍不能專注于正面戰場。俄羅斯交通技術發展中心主任羅戈津指出,烏發動無人機襲擊的目的不僅是恐嚇和破壞俄社會穩定,也是為了迫使俄將更多防空、遠程打擊和電子戰部隊撤出前線。
烏克蘭以損失一些無人機的代價想給莫斯科帶來重創,無疑是以卵擊石,但其在政治上、輿論上持續產生影響,在全世界持不斷造新聞引發關注,以求贏得美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又是一種以小博大的博弈。
無人機互攻恐成常態
今年以來,烏克蘭對俄羅斯境內目標的無人機越境打擊正在逐漸升溫。7月31日,BBC監測俄羅斯媒體報道發現,今年以來,俄本土、克里米亞和俄烏戰場上的俄控地區已發生超過120次疑似無人機襲擊。
對于烏克蘭的無人機突襲,俄羅斯展開報復,8月3日凌晨,烏克蘭首都基輔拉響了俄烏沖突以來的第820次防空警報。伴隨著成群無人機而來的,是市區內此起彼伏的爆炸聲。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2日表示,烏克蘭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南部損失最為嚴重,敖德薩地區的港口設施和工業基礎設施起火。
從俄總統普京到軍方高層,都反復強調要提高防空能力建設。普京6月在軍事會議上說,傳統防空系統針對導彈和大型飛機,很難探測到無人機。7月,莫斯科市政府宣布撥款以改善防空系統,稱資金將用于“改進監測低空目標的手段,包括無人機”。目前,俄軍工企業正在研制機器人反無人機系統、激光和微波武器、便攜式電子脈沖設備、移動式反無人機系統等。
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2日表示,烏克蘭國防部在過去15個月里裝備了30多種不同型號偵察和打擊無人機,及各種類型無人機攜帶的彈藥。無人機是用國外部件組裝的,但烏計劃自己生產其部件。有武器和技術專家表示,“烏克蘭才剛剛開始大量生產遠程攻擊無人機。毫無疑問,它正在從這些初次開展的襲擊行動中學到很多東西。”
有分析認為,連續不斷的對襲,意味著雙方跨過了一個界限,后續的無人機空襲將會成為常態,警報聲或將持續不斷地在兩國上空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