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上月底美國國會就UFO話題展開激辯,使得有關外星人是否來過地球的討論重回輿論熱點。而周一的一條消息,又令網友頗感驚奇。事情的源頭
隨著上月底美國國會就UFO話題展開激辯,使得有關“外星人是否來過地球”的討論重回輿論熱點。而周一的一條消息,又令網友頗感驚奇。
事情的源頭是,哈佛大學理論物理學家亞伯拉罕·勒布,周一在福克斯新聞的節目中表示,他可能發現了證明外星生命存在的證據,并表示人們可能會因此根本性地改變對外星人存在的認知。
且不論他的這番言論是否靠譜,但這個教授的確是天體物理學行業的知名人士。亞伯拉罕·勒布長期從事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研究,也是哈佛大學迄今為止任職時間最長的天文系主任(2011-2020年),以及哈佛大學“黑洞倡議”的創始主任。勒布同樣也是知名科普作者和暢銷書作家,他的《地外生命》(Extraterrestrial life)曾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
他說了些什么?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勒布教授的出發點是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證明“可能存在外星生命”,而不是“手里有外星人”這樣非常硬的證據,所以股民們先不要太過興奮為好。
在訪談中,主持人首先就問勒布,你覺得那個發現靠不靠譜,有50%的可能性么?
勒布對此回應稱,他們研究的是一個“穿越天空的物體”,這個物體的速度要比“圍著太陽周邊轉的95%星星都要快”,同時這個物體的材料強度也要比NASA資料庫過去十年收錄的巖石更強。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性,這個東西并不是一塊石頭(隕石)。所以科學家們現在做的事情是,分析這個物體在空氣中高速穿行時,因與空氣摩擦產生的火球接觸,而脫落融化液滴的成分。
勒布表示,在這個分析中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結果,大概要花一個月時間整合成論文并發布,因此在公布前不能在電視上透露更多。
隨后主持人懷疑地追問這個東西是不是“就是一塊隕石”,勒布表示,首先這并不是歷史資料中能找到的那些隕石,他也進一步拿“旅行者計劃”無人探測器作類比,強調像這樣的探測器看起來肯定會像隕石,但使用的材料會更加堅固,速度也會更快。
對于勒布教授提到的“那個物體”,其實公開市場中已經有詳細的信息。2014年1月,一個被命名為IM1(CNEOS 2014-01-08)在位于太平洋的馬努斯島附近解體。由于軌跡的異常和速度奇快,也被科學家們懷疑是源自地外生命的造物。所以后續的研究都在圍繞這一點展開。
根據勒布和他的學生之前的研究,基本確定IM1是來自太陽系外的東西,這一點也獲得美國太空司令部的認可。
整件事的邏輯是,如果能證明IM1是經過設計的產物,將能進一步提供存在外星生命的證據。前文提到的“融化液滴”就是勒布團隊的抓手。今年6月他們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附近的海床上通過磁鐵反復摩擦,最終分揀出接近50個需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的小球。所以勒布周一講的研究,應該就是這些小球的分析結果。
在電視采訪中,勒布也暢想稱,如果他們研究的東西真的是地外生命,這樣的消息應該受到歡迎。勒布說道:“人類可以從中學到信息,它將激勵我們探索太空,這或許能使我們變得更好。也許這將是一個提醒我們意識到,生活中有比與他人爭斗更重要事情的警鐘。空間的第三維度將激勵我們把資源投入科學、技術,并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