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0日有兩個重要的會議同日落下帷幕,第一個是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當天下午宣布的數據顯示,第六屆進博會按年計意向成交
10日有兩個重要的會議同日落下帷幕,第一個是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當天下午宣布的數據顯示,第六屆進博會按年計意向成交創新高,達784.1億美元。今年的進博會上,有超400項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集中亮相。“低碳”“綠色”等關鍵詞隨處可見。本屆進博會首次實現全綠電辦展,餐飲服務全面實施“零塑標準”,展臺材料回收率達100%,保障用公交車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車。
另一個在10日順利閉幕的,是在浙江烏鎮舉行的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本屆大會圍繞網絡傳播與文明交流互鑒,人工智能、電子商務、全球發展倡議、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等議題舉辦20場分論壇,來自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800多名嘉賓以線上線下方式參會。大會期間舉辦了互聯網之光博覽會、領先科技成果發布等活動,還發布了世界互聯網大會藍皮書,展現互聯網發展重要成果。
專家解讀:從上海到烏鎮 為何創新總是成為焦點?
從上海到烏鎮,雖然涉及的領域不同,但“創新”這個關鍵詞卻貫穿始終。為何創新總是會成為焦點?來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的解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張立群: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征。從市場來看,它是通過競爭、優勝劣汰來實現的。所以企業現在面對的市場競爭比較普遍、比較激烈。在競爭的市場當中發展下去,而且發展得越來越好,離不開不間斷的、持續努力的技術創新。隨著高質量發展的全面推進,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普遍、越來越活躍的現象。這個現象在10日閉幕的兩個會議中,可以有比較真切的感受。
第六屆進博會:在健康領域探索更多創新應用和機會
在本屆進博會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不少外資企業高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紛紛表示,通過進博會不僅描繪出未來醫療的美好圖景,也要結合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技術,在健康領域探索出更多的創新應用和發展機會。
在一家瑞典企業展臺,記者見到了這家企業的全球董事會主席勞倫特·萊克塞爾,他向我們興奮地介紹起最新一代伽馬射線頭部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系統。通過進博會,他也切實感受到中國市場蘊藏的大量機遇。2018年,企業參加首屆進博會后,就將區域總部搬至上海。此后,連續六屆參展,營收也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參展商 勞倫特·萊克塞爾: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1979年,從那時起我們就有了非常堅定的信念。我們的業務涉及癌癥治療和關愛,這不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全球的問題,我們將全身心投入。
在這家日本企業的展臺,現場通過多個沉浸式“手術室”,呈現了先進的醫療設備和創新性解決方案。這家企業的高管表示,為了更好地扎根于中國市場,他們制訂并實施了“中國戰略”,不斷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和建設,更好地服務于中國醫療事業。
參展商 土屋英尚:今年,我們希望將光學技術和人工智能相結合,在醫療領域探索出更多的創新應用和發展機會。
這家德國企業感受最深的,還是通過進博會推動加速審批、實現“展品變商品”,誕生更多的“進博寶寶”,讓無數患者更快獲益。
參展商 董博文:通過進博會,讓我們能夠更快地把創新產品帶到中國來。這意味著中國的患者和世界其他地方所有人一樣,能夠同步獲得創新產品的治療。
很多外資企業都能在進博會上感受到中國營商環境的新變化、新提升,他們也紛紛表達了長期看好中國醫療市場前景的信心,并將中國視為其全球最重要的戰略市場之一。
參展商 吳偉農:接下來我們在中國也會加大投入,比如說我們在成都和上海已經建了兩個中心了,更加對中國的經濟充滿信心。
參展商 安康禮:我認為中國醫療健康市場有著巨大且持續的增長潛力。中國人口基數巨大,有著許多未被滿足的需求。在如此巨大、廣闊的市場,同時有著明確的政策指引,我們可以通過引入創新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滿足患者需求。
參展商 彭振科:我們堅定地認為,中國經濟正在復蘇,外國投資正在流向中國,尤其是與創新相關的所有領域,比如醫藥、IT和汽車等行業。我們對中國的復蘇感到興奮,我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
專家解讀:從實體貿易到數字經濟 創新如何引領未來?
從實體貿易到數字經濟,創新如何引領未來?繼續來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的解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張立群:
創新是涵蓋方方面面的,從實體經濟到數字經濟,既要在傳統產業方面通過創新使得產業技術水平全面提升,特別是一些重大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也要在新的數字經濟這些技術領域推動經濟發展。所有這些表明,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創新。新的技術、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業態需要創新;傳統產業的全面改造升級也需要創新。應該說創新是支持我國經濟全面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