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轉發錦鯉接好運,這句話您一定不陌生。其實,錦鯉是一種觀賞魚,它們色彩斑斕、體態優美,被賦予富貴、吉祥的象征而深受人們喜愛。河南省南
“轉發錦鯉接好運”,這句話您一定不陌生。其實,錦鯉是一種觀賞魚,它們色彩斑斕、體態優美,被賦予富貴、吉祥的象征而深受人們喜愛。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的向寨村是典型的平原地區,曾以耕種為本,然而這些年,村民卻通過發展錦鯉養殖,實現了從“土里刨食”到“水里淘金”的巨大轉變。
向寨村是典型的平原農村,這里既不臨海也不靠湖,卻集中養殖了全國60%以上的錦鯉,采訪期間,我們每天都能看到一輛輛來自全國各地的大貨車來這里運送錦鯉。
任中良養殖錦鯉已經有十多年,如今在他近20畝的魚塘里有幾十個品種的錦鯉。
一條條顏色明艷、泳姿靈活優美的錦鯉,讓人忍不住想多看幾眼。任中良告訴我們,錦鯉的品質主要取決于體形、顏色、花紋等因素,有些還會根據錦鯉的泳姿、魚尾的形狀等細節進行挑選評價。
在向寨村,像任中良這樣的養殖戶共有400多家,根據大小、品質的不同,錦鯉從論斤批發到一魚一價,生意很是紅火。
看中了家鄉錦鯉養殖帶來的商機,高錕大學畢業后放棄了省會待遇不錯的穩定工作,選擇回到家鄉創業,他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將一些錦鯉養殖散戶組織起來,統一供應魚苗和銷售。如今,他合作的養殖戶已經達到200多戶。
南陽市鎮平縣向寨村錦鯉養殖經紀人 高錕:合作的農戶有魚塘十幾畝、20多畝、100多畝的,都有。收入比較可觀,在我們村里幾乎家家都在城里買了房,可以說十家最起碼有五家都已經買上了車。
從“土里刨食”到“水里淘金”
紅火的錦鯉真真切切地讓一個平原村莊富了起來,而向寨村能有今天,不得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他就是第一個把錦鯉帶到向寨村的人——李長彥。
今年40出頭的李長彥是遠近聞名的錦鯉養殖大戶,他也是第一個把錦鯉帶回向寨村的人。
李長彥告訴記者,其實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向寨村的村民就開始挖魚塘養金魚。小小的金魚曾讓向寨村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但隨著金魚市場的逐漸飽和,產品轉型迫在眉睫。從小幫著父輩們喂金魚的李長彥,希望能在觀賞魚養殖中干出一番事業。2005年,在一次外出學習中,他第一次看到錦鯉便“一見鐘情”了。
李長彥下定決心要將這個新品種帶回向寨村。2006年,他多次前往廣東考察,將自己辛苦攢下的4萬多塊錢全部購買了魚苗帶回村里。然而,由于氣候差異以及缺乏經驗和技術,這批魚苗很快便損失殆盡。
南陽市鎮平縣向寨村黨支部書記 李長彥:當時賠的時候也是在學習,找原因,失敗一次要進步一點。我想著別人能養成,只要自己用心,就一定能夠養成功。
那時,李長彥一邊四處打工賺錢,一邊學習技術,6年時間,他的腳步遍布大江南北,先后投入了十多萬元,一次次地從失敗中積累經驗。
南陽市鎮平縣向寨村黨支部書記 李長彥:失敗了有五六次,最慘的時候,我把房子都賣了,就是最后一搏的時候,拿了兩萬塊錢買的水花(魚苗),放了有5畝塘,(像)照顧小孩一樣細心、精心地去弄。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李長彥終于讓錦鯉在向寨村安了家,還賺到了45萬元的“第一桶金”。此后,他不斷鉆研養殖技術,逐步提高錦鯉的品質,還建立了育種基地。2014年,李長彥的錦鯉養殖面積擴大到了1000畝,品種達到30多種。
李長彥在國內的錦鯉養殖戶中慢慢有了名氣,各地慕名找到他買錦鯉的人越來越多,村民看在眼里,也紛紛動了養錦鯉的念頭。
南陽市鎮平縣向寨村黨支部書記 李長彥:如果一個產業,一個人做,不容易做大,如果大家都去做這個事情,能把產業做得更大,發展得更快。我想著養好了以后,帶著周邊的老百姓也都去養這個。
漸漸地,李長彥成了村民的主心骨,2018年,他當選了向寨村的村支書,在鎮里的扶持下,向寨村的坑塘、水利等條件不斷優化,李長彥帶領養殖戶們把錦鯉產業發展壯大。
突破“活體運輸”瓶頸 小錦鯉“游”向全國
家家有魚塘、戶戶養錦鯉,向寨村成了遠近聞名的“錦鯉村”。雖然養殖規模越來越大,但銷售還是依靠罐車運往各地花鳥魚市場等線下批發的模式,銷售模式單一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如何讓錦鯉真正從向寨村“游”向全國,成為擺在當地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題。
夜幕降臨,向寨村的許多錦鯉銷售商還在忙著直播。
如今在向寨村,有100多戶錦鯉養殖戶通過電商銷售大大增加了收入。而就在幾年前,這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2018年,侯集鎮政府通過不斷研究考察,決定將錦鯉活體電商作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線上銷售,聘請專業機構免費為養殖戶做電商培訓。
那時,借助春節返鄉人員還沒外出的有利時機,侯集鎮政府大力宣傳號召,手把手教村民開網店,培育出了一批電商帶頭人。2018年年初,錦鯉線上銷售終于實現了“零”的突破。之后,新開線上電商的村民不斷增加。然而眼看就要打開全新的銷售途徑,更難的問題又擺在了大家面前。
其實,那時快遞公司不愿意做錦鯉活體運輸的擔心并不是沒有道理。
為了打通這道產業擴容的障礙,侯集鎮政府一方面整合多個物流公司,通過快遞公司和觀賞魚養殖大戶達成長期合作協議,一方面積極協調專家,在專家的幫助下,共同探索錦鯉活體運輸的最優方式。
四個月后,向寨村破解了錦鯉“活體運輸”的瓶頸:把錦鯉裝進特殊材料制成的密封袋子內,充進氧氣后再進行熱合封口,新的包裝方式將破損率降低到百分之五以內,即便成年人站在上面,袋子也不會破損。
物流渠道暢通了,當地政府還對電商銷售以及快遞物流車輛進行補貼,提高從業者的積極性,如今,錦鯉的線上和線下銷售各占半壁江山,村民們的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
產業指導 錦鯉“游”出富民大產業
“活體運輸”讓錦鯉銷量大幅提升,向寨村所在鎮累計實現網上銷售突破4.2億元。比傳統養殖畝均效益提升40%以上,輻射帶動了周邊4個鄉鎮41個村,錦鯉養殖業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每隔一段時間,河南省觀賞魚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的專家就會來到向寨村,對村民的錦鯉養殖進行指導。
觀賞魚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由13名大學老師組成,根據鎮平縣觀賞魚產業發展的需要,2018年開始,服務團的專家成員圍繞錦鯉養殖、遺傳育種等方面和當地養殖戶合作,不斷改良錦鯉品種,引進培育出了適合家庭飼養、價格實惠的荷包鯉,打開了大眾消費市場。
如今,鎮平縣全縣的養殖水面達到了15000畝。隨著觀賞魚產業的集聚發展,當地政府牽頭和高校共建創新平臺,觀賞魚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的研究成果得以在這里落地轉化。
河南省觀賞魚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專家 徐文彥:下一步,我們將在觀賞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方面下功夫。首先從種質方面要提升,今年年初,我們從國外引進了高品質的錦鯉。我們還計劃引進飼料企業、觀賞魚動保(動物保健)企業,這樣就可以完善這個產業鏈。
南陽市鎮平縣農業農村局水產中心主任 張建曉:引入觀賞魚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是我們開展科技創新和服務,抱團創新、協同發展的理念體現。另外,我們還先后與國內14個大型水產品市場建立供貨關系,在國內大中城市開設了46個銷售窗口,進一步擴大了鎮平觀賞魚的影響力。
目前,鎮平縣年產觀賞魚5億尾以上,遠銷歐洲等國家,已成為當地的主要產業之一。從養殖到魚病防治,從新品種引進到研發,從傳統的銷售模式到網絡銷售,當地還在不斷探索和創新。
南陽市鎮平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 羅文保:未來,我們繼續打造漁業特色小鎮,構建種苗繁育、立體養殖、物流貿易服務在內的完整產業發展鏈,建設高標準養殖示范區、科研區、物流貿易服務區,努力建成一個集養殖、旅游為一體的特色經濟示范區,推動全縣觀賞魚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