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海關總署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中國出口額同比下降6 4%,專家認為居民消費難以拔苗助長,房地產穩定對經濟修復至關重要。海關總署近期公
海關總署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中國出口額同比下降6.4%,專家認為居民消費難以拔苗助長,房地產穩定對經濟修復至關重要。
海關總署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出口額降至2750億美元,同比下降6.4%,降幅大于9月份的6.2%,連續第六個月下降。在出口面臨較大壓力,國內需求預期不足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如何發力?有報道稱,近期監管部門起草了50家房地產企業白名單,號召金融機構進行救助,當前樓市政策發生了哪些變化,對房企及房價等會產生怎樣的影響?11月26日,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在《有識》欄目對當前進出口數據、房地產、物價、人口等熱點問題進行解讀,他認為,從疫情結束之后,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經濟體,消費傾向正在慢慢修復,但需要一定的時間。與此同時,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要隨著整體宏觀環境好轉而改善,很難拔苗助長。“所以,從短周期而言,我覺得可能還是要穩住宏觀經濟。”伍戈分析,從更長的周期而言,如何從消費大國變成消費強國,可能要解決很多深層次問題,比如社保養老體系,讓老百姓沒有后顧之憂,愿意花錢,敢花錢。總體而言,消費要穩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的穩定,而經濟的穩定在目前中國漸進式改革過程中,其實還離不開房地產市場的穩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不管我們是短期穩住消費,還是未來要成為消費強國,房地產的穩定至關重要。
伍戈表示,當前房企的現金流問題,既與過去債務很高的經營模式有關,也與政策調控、以及老百姓預期變化有關系。“不管是哪種原因導致的,就像在高速公路上,發生了交通事故,得先讓受傷者進醫院,得到救助,活著是最重要的。”他認為,如果諸多房企倒下,對經濟的影響會更大。至于市場穩定之后,是保障房多一些還是商品房多一些,可以慢慢考慮。當前,經濟還是有一定壓力,對房企的救助非常關鍵。
以下是文字實錄:
1、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出口額降至2750億美元,同比下降6.4%,降幅大于9月份的6.2%,連續第六個月下降。出口疲軟意味著今年乃至2024年,都需要依靠國內增長源來維持經濟發展。 在出口面臨較大壓力,國內需求預期不足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如何發力?
伍戈:外需不足肯定需要國內發力,現在也有很多發力的途徑,包括傳統基建等。但發力應該靠內需的多條腿均衡發力,既包括基建這類傳統的財政政策,也包括貨幣政策,甚至房地產能不能做點貢獻。另外,當外部環境以及需求好轉之后,老百姓的消費是否能夠有所貢獻。
貨幣政策也在持續發力,包括有一些降息舉措,但客觀講,可能強度都不是特別大,如果從實際利率角度而言,今年可能實際利率還是上升的。另外,近期財政赤字加大,但從全年來看,尤其是廣義財政赤字率,可能較去年反而有所下降。所以,未來中國的逆周期政策還有空間,但是目前可能還處于比較審慎的狀態。
隨著經濟情況的進一步演繹,從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角度而言,未來至少從貨幣、財政方面,還需要有更大的力度。當然也包括房地產政策,不管是需求端還是供給端,對于房企救助可能還需要一定力度。
2、有觀點認為,中國需要一個新的需求來源來取代投資和房地產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最明顯的候選來源是消費者,中國居民消費在GDP中的占比只有37%,相比之下,美國消費者支出在GDP中的占比為68%。顯然,內需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中國如何從消費大國變成消費強國?
伍戈:我覺得從最近這一輪的經濟周期看,消費和其他的經濟動能之間應該不是互斥關系,也不是說一定是誰取代誰,總體而言房地產本身對消費,還是有一定拉動作用。不管是上游的鋼鐵、煤炭,下游的彩電、冰箱,房地產如果比較低迷,那么相關的其他消費也會出現低迷。特別是從最近這一輪經濟周期而言,我們越來越堅信房地產和消費之間,其實更多的可能是互補或者互助的關系,而不是擠壓的關系。
大家都知道,影響消費的第一因素是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另外一個就是消費意愿。從疫情結束之后,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經濟體,邊際消費傾向正在慢慢修復,但需要一定的時間。與此同時,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要隨著整體宏觀環境好轉而改善,這方面很難拔苗助長。所以,從短周期而言,我覺得可能還是要穩住宏觀經濟,四季度經濟增長環比可能還有一些下滑壓力。
從更長的周期而言,如何從消費大國變成消費強國,可能要解決很多深層次問題,比如社保養老體系問題,讓老百姓愿意花錢,敢花錢,沒有后顧之憂。當然,消費強國還體現在消費的升級,但也與人均GDP再上一個臺階緊密相關。
總體而言,消費要穩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的穩定,而經濟的穩定在目前中國漸進式改革過程中,其實還離不開房地產市場的穩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不管我們是短期穩住消費,還是未來要成為消費強國,房地產的穩定應該都是至關重要的。
3、中國10月份CPI同比下降0.2%,時隔兩個月再現負增長,年內已兩度零增長、兩次負增長。PPI同比下降2.6%,降幅較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結束此前連續三個月收窄進程,為連續第十三個月下降。在低通脹背景下,政策在促消費方面有哪些空間?PPI持續處于通縮狀態,背后有哪些因素?
伍戈:今年以來價格確實一直處于低點,尤其是PPI處于負增長區間,CPI在零上下徘徊。它是一個信號,背后體現出目前經濟增速可能離潛在增速還有一段距離,也就是可能存在負產出缺口,一般情況下,負產出缺口的存在會使價格指標走弱。雖然長期來看,中國潛在增速可能有下行壓力,但當下主要矛盾還不是潛在增速下降,而是與潛在增速之間還有一定的差距。現實的增速與潛在增速,有一個負產出和產出缺口差距,需要通過宏觀政策發力,不管是財政還是貨幣政策,也包括房地產政策。
其實從世界各國來看,通縮的危害其實要比通脹更大,而且也更難治理。如果價格持續負增長,那么消費者可能會推遲消費,對于企業而言,可能也不愿意生產,這樣就容易進入價格的負向循環。所以,在價格是負增長格局之下,能否采取果斷的措施來進行逆周期調節,保證價格的正增長,對一個經濟的平穩健康運行,其實非常關鍵。
4、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前不久,也有媒體報道,14號文推動新一輪“房改”, 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中國的房地產要怎么走,是否有合適的改革范本?
伍戈:房地產下一步怎么走,有沒有改革范本,我覺得是沒有的,中國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來一直在探索,總體而言,無非是市場和政府兩個力量,誰發揮更主導的作用?從我觀察而言,房地產市場化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滿足了老百姓有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但純靠市場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有一部分新市民,或者低收入人群,需要社會福利的保障。所以,從保障民生的角度而言,適當引入保障房是合理的。
但是保障房在引入過程中,我覺得需要把握好度,因為不論是生產還是分配,中間涉及很多環節。按照行政化的方式推進,這個過程是不是最終能夠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目的,還有待觀察。另外,保障房要在地方政府、老百姓、開發商等之間形成一個平衡,質量也要得到保障,但不管怎么樣,我覺得中國的方向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以商品房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還是有必要。
提到住房改革,過去很容易想到新加坡或者香港的模式,他們對于中國房地產也許有一些借鑒因素,但也不是完全能夠借鑒,因為客觀上講,香港和新加坡相當于是一個城市。而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我覺得可能還是要摸索自己的道路,要充分汲取過去幾十年來的經驗和教訓。在這一過程中,我覺得過去的經驗就在于堅持了市場化的取向,但由于市場也存在失靈之處,所以在堅持市場化取向的同時,增加政府參與,使得市場和政府能夠共同發揮作用。但是其中的主次關系,還是要以市場化為主導,其他各種形式相補充的多層次供給體系,這樣可能更加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本質上最終還是要通過市場之手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5、有報道稱,官方起草了50家房地產企業白名單,號召金融機構加大包括信貸、債權、股權融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但這些支持政策,是否會誘使房地產公司重拾引發危機?
伍戈:我覺得任何政策的出臺,完全沒有負面效應是不可能的,還是要抓主要矛盾。客觀上講,現在的主要矛盾,不是房地產資產負債的問題,畢竟土地、房子等資產還在,主要是現金流的問題。所以,這個時候,穩定現金流是最關鍵的。不知道這輪政策力度會怎樣,但方向是對的,終于開始保障房企的現金流。當前房企出現現金流問題,既與過去債務很高的模式有關,也與政策調控、老百姓消費預期變化有關系。不管是哪種原因導致的,就像在高速公路上,發生了交通事故,得先讓受傷者進醫院,得到救助,活著是最重要的,其他問題,事后可以慢慢去處理。如果諸多房企倒下,對經濟的影響會更大。至于市場穩定之后,是采用保障房還是商品房,甚至包括預售制度的改革,可以慢慢考慮。當前,經濟還是有一定壓力,這個時候對房企采取救助措施還是關鍵的。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市場已經失靈了,靠市場的自發力量,已經無法出清。如果真的起草白名單,對房企進行定向救助,這個方向是對的。我個人更看重的是政策力度,至于是否會引發道德風險等其他問題,難以完全避免,積極應對比不應對肯定更好。
6、在上一輪房地產衰退的2015年,中國啟動了規模龐大的棚戶區改造,如今重新開發城中村成為新的選擇,但有報告中指出,這一過程“充滿挑戰、代價高昂”,而且進度緩慢。據中信證券估算,可能需要持續十年,每年投資近萬億級規模。怎么看城中村改造對房地產及刺激經濟的價值?如何避免上一輪刺激的負面效應?
伍戈:上一輪房地產的大規模刺激計劃,可能是2015年棚改貨幣化安置。當時還是取得一些積極成效,但事后來看確實也有不少問題。而且現在不少人擔憂三四線房地產,是不是出現了一些透支。未來要做的三大工程,我覺得還是得量力而行,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不能完全靠政府的過度刺激。
這一次的力度,可能比上一次棚改貨幣化要緩和的多。現在地方政府財力掣肘,推進這些措施肯定是一個慢過程,不像過去棚改貨幣化,就是一兩年的事情。錢從哪里來,畢竟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工資拖欠的問題,這跟過去幾年完全不一樣。
7、在人口老齡化、債務負擔沉重,而且人們預期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房地產行業不太可能強勁反彈,這一系列壓力下,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主要來自哪里?
伍戈:在老齡化加速背景下,一個國家的潛在增速會下降,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需要注意兩點。
首先,還是要順應潛在增速的下降,在這個過程中,及時滿足市場需求,提供比如老齡化的產品服務。但更重要的還是要提升要全素勞動生產率,第一是科技創新,第二,要建立良好的市場激勵機制,包括法制、契約精神,讓大家愿意去消費、投資,企業有更多的積極性去從事生產。我覺得這些東西都要去呵護,才能保證我們潛在增速下降過程中,全要素勞動生產率保持平穩,使得潛在增速下降不至于太快。另一方面,在潛在增速下降過程中,也要特別注意經濟增速不要低于潛在增速,如果過于低于潛在增速,導致負的產出缺口,反過來可能會產生一些負向預期,加速潛在增速的下滑。
總體而言,一方面要順應趨勢,但是短期的經濟增速應該盡量接近潛在增速,使得整個潛在經濟增速下滑是平穩、有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就業能夠保持穩定,物價能夠實現正增長,這樣的潛在增速下滑,其實不值得過分擔心。與此同時,我相信中國增長潛力還是有的,畢竟是14億人的大國,包括未來的消費,還有很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