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中國的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延遲退休的政策引發關注。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閻志鵬稱:延遲退休要因人而異,強制延遲退休不公平。中國的老
隨著中國的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延遲退休的政策引發關注。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閻志鵬稱:延遲退休要因人而異,強制延遲退休不公平。
中國的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近期,民政部發布《2022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2022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超過2.8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的19.8%;65歲及以上老年人達2.1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的14.9%。據聯合國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預測,到2050年,我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5億人。
老年人口增加、勞動力人口減少,養老負擔日益加重。未來該如何養老,養老金體系又該如何應對,能否緩解百姓未來養老之憂?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閻志鵬在話人間財經《有識》欄目表示,中國的特征是“跑步”進入深度老齡社會,延遲退休是一個重要的應對策略。但他同時指出,延遲退休要因人而異,比如有的人身體狀況不好,強制其一定要延遲退休未必是一個好政策,對這類人群也是不公平的。國家在考慮延遲退休方案與實施時,要對不同人群進行有區別地對待。
此外,閻志鵬還指出,老齡化加劇,中國缺少勞動力的情況下,可以請其他國家的人“進來”,鼓勵移民,通過國際的技術和勞動力流動,解決中國少子老齡化的問題。
以下為文字實錄:
1、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疊加,給中國式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帶來更大挑戰。如何看待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又該如何應對?
閻志鵬:中國的特征是“跑步”進入深度老齡社會。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達到14%則為深度老齡化,超過20%則進入超老齡化社會。中國是在2002年左右進入老齡化社會,到了2021年左右就進入了深度老齡化社會,前后僅用了19年時間。對比來看,一些發達國家從老齡社會進入深度老齡社會用了幾十年,例如法國是用了超過100年的時間。而中國只用了19年,這確實是一個重大的社會轉變。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不單單是一個政策或多個政策引起的。過去有人認為“一胎”政策對人口老齡化影響很大,但其實即使沒有“一胎”政策,隨著職業教育的提升,提別是婦女教育程度的提升,生育率也會下降。
但我們對待老齡化不能太悲觀。與10年前、20年前相比,當時的退休人口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而目前的就業人口受教育程度較高,特別是這兩年高校畢業生連續突破千萬。需要辯證、客觀看待老齡化的發展,盡管退休人口變多,但因為受教育水平上升、勞動力素質更高,也會帶來一些其他紅利。
隨著預期壽命的延長和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延遲退休是一個重要的應對策略。目前一些國家也采取了相關措施,例如日本退休年齡從65歲延遲到70歲;法國今年則提出,能夠拿到全額退休金的退休年齡從目前的62歲延長兩年至64歲。
當然,延遲退休要因人而異,比如有些人身體狀況不好,強制他一定要延遲退休未必是一個好政策,對這類人群也是不公平的。國家在考慮延遲退休方案與實施時,要對不同人群進行有區別的對待。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點是科技進步。對于少子老齡化,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科技創新來解決。最近這一年,AI被廣泛談及,ChatGPT等的深入應用,能夠提升某些領域的生產率,過去需要100個人做的事情,可能現在只要一兩個人做。舉例而言,英文不是母語的情況下,我們作為老師寫英文文章為了投稿時,以前會花幾百甚至上千美元來請專業的美國編輯幫助修改。現在我可以讓ChatGPT免費幫我修改,這當然也可能會影響一部分人以后的飯碗。
此外,我們不僅要把眼光聚焦在中國市場,也要看到其他國家市場。中國缺少勞動力,可以請其他國家的人進來,鼓勵移民,通過國際的技術和勞動力流動,解決中國少子老齡化的問題。
2、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將“養老金融”納入“五篇大文章”之中,這對于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具有哪些重要意義,如何為養老金融注入新動力?如何變“儲蓄養老”為“投資養老”?
閻志鵬:養老關系民生,政府和機構能否做好人民的養老工作,讓所有人都能夠幸福養老,有足夠的財富去養老,這是一個基本的民生問題。所以,養老金融列為這五大文章之一,我覺得非常必要。
國際上通行的養老金體系是三支柱體系,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金,體現基本原則,人民無論其出生、家庭、財富和健康如何,都有權得到基本的養老保障。為了保障基本原則能夠貫徹執行,國家要出力,有財政兜底的責任。但如果個人只有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金,即一般所說的退休金,那只能是過得有基本保障,我常說這叫“溫飽”。如果你想退休能夠生活得更自由一點、更獨立一點,那就還需要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這體現了另一個設計養老金體系的理論——生命周期理論。
我們理性希望能夠平滑一生的消費,但其實我們的收入是不平滑的,在工作生涯中,收入相對來說要高于支出,但是在退休時,很有可能收入是低于支出,如何才能夠平滑一生的消費?可以通過在工作的時候積累一些錢,通過儲蓄或是投資,來為養老作準備。
為了鼓勵個人能做這件事情,政府提供了一些激勵政策,突出表現在從稅收優惠上鼓勵雇主和個人為自己的養老進行儲蓄和投資,即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第二支柱是雇主和個人共同出錢,完全積累,完全屬于個人。第三支柱是個人自己積累,政府提供稅收優惠。
過去,中國的第二支柱,即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只有少部分的勞動者才有,推出近20年覆蓋了7000多萬勞動者。在這種情況下,去年年底推出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制度,補充了養老金體系的短板,這也是必須要堅持的一個長期制度。
3、人口負增長疊加快速老齡化,對養老金制度體系提出了巨大挑戰。該如何保障養老金可持續性?
閻志鵬:中國的體制決定了政府最后肯定是有經濟能力和政治意愿為基本養老金兜底。中國有這么多國企,可以利用國企分紅作為財政資金來為養老金兜底。二是,養老金的增長方式包括增加繳費與增加投資收益。但目前繳費額度已經挺高了,可以探索增加投資收益。一方面要大力發展中國的資本市場,中國只是全球資本市場的一部分,要走出去,其實外面也有很多投資機會。
三是除了傳統的股票和債券外,可以考慮更多的另類投資。建議國家在養老金頂層設計與監管方面再靈活一點,允許創新。養老金應該是最長久的一個基金,投資應該允許短期內有波動,甚至虧損。
4、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一周年,如何看待看過去一年的數據情況,養老第三支柱建設還有哪些難點?
閻志鵬:從去年年底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到今年6月底,就已經有4000多萬人開戶。中國16歲—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總量8.8億,4000萬開戶人數占比8.8億是接近5%。對比來看,美國個人老金制度從1974年到現在發展將近50年,但擁有個人養老金賬戶人數占比勞動年齡人口也不過才18%左右,中國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一年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是了不起的。
看到成就的同時,也需要關注中國開戶人數多、實際繳費人數少,低額繳費的人多、高額交費的人少的情況。超4000萬人開戶中,只有900多萬人完成了資金儲存。從繳費額度看,到今年每個人應該有2.4萬的額度,但其實真正交滿2.4萬的人非常少,人均個人養老金賬戶里面只有約2000元,離2.4萬元還有很長的一截距離。
個人養老金產品數量多也是一大特點,已擴容至700余只,但是購買產品的人并不多。過去一年中國股市表現不佳,一些投資者投了養老基金有一定的虧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積極性。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宣傳更多把重點放在稅收優惠上,而忽視了同樣重要的一個因素——費率優惠。投資者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投資所享受的優惠費率可以帶來3%—35%左右的額外收益。
5、對于個人養老金,國際上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你對個人養老金還有哪些建議?
閻志鵬:從國際上的經驗來看,首先可以借鑒的是額度問題。目前中國是每人每年有1.2萬元的個人養老金額度,但國際上一些國家的額度并不是如此整齊劃一。美國養老金第三支柱IRA(個人退休賬戶)在2023年的繳費限額是6500美元,而年齡超過50歲的人繳費限額多1000美元繳費額度,即7500美元。2024年上述兩個繳費額度會各漲500美元,分別對應提升至7000美元和8000美元,這是在根據通貨膨脹指數不斷調節。
再如韓國,其人口結構和中國非常相似,韓國的個人養老金繳費額度是根據收入來進行有區別的劃分,具有一定靈活性。目前一般人的標準繳費額度是400萬韓元,相當于2.2萬人民幣左右。如果收入特別高,繳費額度減少100萬韓元。如果年齡超過50歲,繳費額度會增加200萬韓元。
于中國而言,可以借鑒個人養老金額度根據不同年齡、甚至不同收入來進行有區別的劃分。像年紀稍大一點,接近退休的人群,繳費額度可以高一點。
此外,目前規定養老金賬戶資金享受稅收優惠,且投資過程中產生的收益也不用交稅,但在退休取出時需要繳納3%的稅,這3%不僅是對領取的投資收益進行征稅,且對本金也要收3%,這對很多中國投資者是一個“懲罰”。
為何這么說?因為中國目前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群體只有6500多萬人,大部分中國勞動者是不用繳納的,且通過一般賬戶投資是暫免征稅的。這也意味著,反而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投資,退休后取出來要交3%的稅,投資者可能會覺得不劃算。所以,政府是否可以考慮在現階段暫免相關的稅收,即取出來也不需要收3%的稅。
另一個我關注的重點是一些特殊群體,比如靈活就業人口目前已經超過2億,這部分人的養老該怎么辦?可能需要政府、平臺、個人三方出資共同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