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23年7月,世界氣象組織宣布熱帶太平洋7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條件。11月30日,世界氣象組織宣布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人類歷史上最熱的一年。
2023年7月,世界氣象組織宣布熱帶太平洋7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條件。11月30日,世界氣象組織宣布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人類歷史上最熱的一年。隨后的12月,北京卻創下1951年來12月最長連續低溫紀錄;河南經歷了1961年以來最冷的12月中旬;山東煙臺和威海的暴雪,也讓兩座城市的積雪深度突破了歷史極值。
根據歷史數據統計分析,厄爾尼諾背景下我國冬季氣溫總體偏暖,但階段性冷空氣活動較為頻繁,也就是說冷暖起伏比較明顯。
對于這種“忽冷忽熱”的氣候現象,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近日表示:明年是厄爾尼諾次年,極端天氣將會表現得更加明顯。2024年有可能會成為更熱的一年,同時也是極端天氣可能會更加頻繁、更加強大的一年。
何為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是太平洋赤道中東部海域水溫異常升高引起的一種氣候現象。具體來講,即赤道太平洋中東部表層海水溫度會在偏暖與偏冷之間波動,當海溫異常升高時,就處于暖相位的厄爾尼諾現象,異常降低則是冷相位的拉尼娜現象,二者間是接近平均溫度水平的中性階段。整個自然周期被稱為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現象。
當發生厄爾尼諾時,持續、異常偏暖的熱帶太平洋中東部海面會源源不斷地將更多熱量釋放到上方大氣層中。海洋的改變帶動大氣的改變,受其影響最大的是沃克環流與哈德利環流,而通過大氣環流模式的“響應”,引發了多米諾骨牌一樣的連鎖反應。赤道周邊和整個環太平洋地區的局部氣候模式隨之發生變化,甚至輻射到中高緯度地區,最終引發全球性氣候異常,包括高溫熱浪、干旱、洪水、颶風和暴雨等極端災害天氣事件發生。因此,厄爾尼諾又被稱為“終極天氣創造者”。
對世界和中國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通常會持續9到12個月,一般會導致南美洲南部、美國南部、非洲之角和中亞部分地區季風增強,從而導致降雨量增加,也會在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南亞部分地區形成相反效應,造成嚴重干旱。
在厄爾尼諾形成的早期——北半球夏季,它對于熱帶及南半球天氣氣候系統影響最為顯著。厄爾尼諾帶來的暖水會加劇太平洋中東部的颶風;在厄爾尼諾發展高峰期——北半球冬季,它的影響會偏向熱帶高緯度地區,并影響北半球冬季氣候。
在1997—1998年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期間,東非地區發生暴雨和洪澇;印尼和澳大利亞北部的雨季提前結束,并遭遇高溫和干旱,多地發生森林大火。受厄爾尼諾影響,全球糧食產量也會產生波動,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產量都將受氣象條件影響產生不同程度波動。2015—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事件造成2016年印度小麥減產至少14%,南非糧食產量減產25%。
就厄爾尼諾對我國的影響而言,國家氣候中心分析歷史數據發現,厄爾尼諾發展年的夏季,華北南部、華中北部、華東中部、西北地區東部等地氣溫易偏高。其中華北西南部、江南中部、華南東北部、新疆北部的高溫日數達到30天以上。
厄爾尼諾也會給我國部分地區帶來極端干旱現象。例如,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帶來明顯高溫熱浪,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我國西南地區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秋冬春連旱。
20世紀80年代以來,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大約每15年-20年會出現一次,上一次超強厄爾尼諾現象侵襲中國是在2015-2016年,是1951年以來最強的事件。2016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區域型大洪水,部分支流發生特大洪水,同時,這一年也創造了全球迄今為止的最暖紀錄。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鄭飛說,1998年和2006年長江流域大洪水都出現在厄爾尼諾發展年后的第二年,如果今年冬季厄爾尼諾事件達到強事件的標準,那么2024年夏季,長江流域發生洪澇的概率就比較大。
極端天氣頻繁,如何長期應對?
全球變暖背景下,厄爾尼諾會對全球各地極端天氣的爆發強度、頻率產生影響。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表示,“世界正面臨更熱、更旱和更澇的未來,極端高溫天氣已成為一種‘新常態’。”
清華大學安全科學學院院長袁宏永從兩個方面提醒民眾做好準備:一是科學研究上,要去研究極端災害天氣發生、包括引發次生衍生災害的規律,它在什么時候會發生,發生以后對整個城市社會的影響,最嚴重的節點和社會不可承受的災害鏈,是什么樣一種形式表現出來,這在科學上要去做研究和準備。二是在行動上,要提高城市和社會的韌性,要提高監測預警能力,提高搶險救援能力,提高城市和社會的災后恢復能力。這三個能力的建設和預判能力的提高,將來就可以對我們未來可能發生的災害做好準備。
周兵補充道,“災害之后,應急管理部、水利部等相關部門,對長期的防洪防澇相關工作做了部署,國家層面也加大對建設防災減災體系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