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進入四季度,豬肉價格持續下跌。近日全國豬價大面積跌破7元 斤大關,養殖端再次進入深度虧損階段。據Mysteel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淘汰母豬價
進入四季度,豬肉價格持續下跌。近日全國豬價大面積跌破7元/斤大關,養殖端再次進入深度虧損階段。
據Mysteel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淘汰母豬價格持續下跌,截至2023年第49周,全國淘汰母豬均價為8.92元/公斤,環比下跌11.12%,同比下跌50.14%,創下最近三年以來同期的最低點。
遼寧養殖戶王端告訴《財經》,今年以來,養殖戶一直賠錢。談及為何豬肉降價,養殖戶表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供過于求,豬肉多,消化不動。
“大養殖廠擠壓散戶生存空間”,王端說,散戶對未來盈利預期不明朗。
農業農村部生豬產業監測預警專家石守定告訴《財經》,自2022年四季度以來,商品豬價格長時間低位震蕩,養殖業深度虧損,“原因就是豬肉供應嚴重過剩。”
2022年4月-12月,生豬產能呈持續增長態勢,能繁母豬存欄量多數月份都在4300萬頭以上,明顯高于正常保有量,“此外,進口肉量相比去年增加,加重了國內豬肉過剩程度。”石守定說。
據悉,由于大型企業加入養豬,固定資產投資較大,且資金實力較強,因此盡管進入虧損階段,但去產能的意愿和速度比中小養殖戶要弱,因此行業去產能速度較慢,行業虧損幅度大,虧損時間長。
豬肉價格后期反彈力度有限
12月中旬,在北京朝陽的一家便民超市里,五花肉均價基本為14.8元-16.8元一斤,腔骨類則基本在10元左右浮動。11月末,五花肉均價還在17元以上。不過,前來采購的市民依然認為“肉價不便宜,相對收入,依然比較高”。
石守定告訴《財經》,豬肉價格在12月探底后,如果后期隨著消費增長,春節之前仍有弱反彈可能,春節之后由于供應仍過剩,在消費淡季情況下豬價可能再次回調,2024年第二季度可能會逐步好轉,但總的上漲幅度有限。由于沒有供應缺口,建議養豬企業正常有序出欄,否則會打斷豬價復蘇進程,導致虧損加劇。
多位受訪專家告訴《財經》,對于豬肉價格何時探底來說,大豬企的走勢尤為重要,迫于資金和成本壓力,不少散戶陸續去化,但集團企業去化幅度有限。
“豬肉價格的波動使得養殖業虧損嚴重,如果市場行情持續低迷,會促使企業產能去化加速。但是目前為止,生豬產能去化的幅度并不大。”石守定說,目前豬肉供應不存在缺口,后續豬肉價格回升高度,關鍵還要看后期產能去化幅度。
集團企業盈利預期也不明朗,以納入Wind豬產業的26家A股上市公司為例,今年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為-8.69億元,較二季度時的-87.29億元減虧90%。
“當前豬價背景下,養殖行業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溫氏股份指出,若當前的低迷價格維持到明年二季度,行業可能會面臨較大資金壓力,部分企業甚至會出現經營危機,初步預計2024年下半年行情應好于上半年,公司相對看好明年下半年的市場行情。
豬肉價格波動對養豬產業鏈中的其他環節的影響也比較大。石守定介紹,豬肉價格高,養殖業有豐厚利潤,相關產業鏈的盈利也會隨之增長,比如動保設備飼料等相關企業營收會明顯增長。但如果豬價持續低迷,養殖業虧損嚴重,豬企可能會減少設備更新以及對養殖的投入,減少動保產品的使用,這又會導致相關環節的企業營收明顯下降,壞賬增加。
豬肉價格在16元-20元的區間是比較合理的。為了將豬肉價格穩定在合理區間,目前政府出臺了不少保供穩價政策措施,包括穩定生豬貸款等長效性支持政策、建立生豬生產逆周期調控機制、完善生豬穩產保供綜合應急體系等。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李超表示,今年1月—11月,食品價格與去年基本持平,漲幅為近十年較低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受輸入性、周期性、季節性等因素疊加影響,豬肉、蔬菜等價格2022年基數較高、2023年高位回落。具體來看:從豬肉看,去年下半年,生豬價格處于周期高位、產能明顯增加,今年處于周期下行階段,生豬、豬肉市場供應充足、價格低位運行,11月價格同比下降31.8%。從近日情況看,隨著“兩節”臨近,市場需求季節性增加,生豬、豬肉價格略有回升,后期可能繼續有所回升。
中國是豬肉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其豬價變化也會帶動國際市場豬肉價格漲跌。石守定解釋,當國內豬肉價格較高時,市場上會大幅度增加豬肉進口,從而帶動其他國家豬肉產量增加。當國內豬肉價格低迷時,中國明顯減少豬肉進口量,從而導致國外豬價明顯波動。
華泰期貨指出,生豬期價大幅下跌。當前消費復蘇已經是市場的共識,但對于消費提振可能持續的時間和強度有較大的分歧。從大肥的去化來看目前的消費并不樂觀。體重如果繼續增加,那么在消費季節結束生豬將面臨嚴重的供應壓力。并且由于凍品庫存過高,導致春節后合約3月與5月失去了屠宰場托市的可能。所以對于未來生豬價格仍然不能太樂觀。
石守定建議,養殖戶要應對豬肉市場價格波動風險,需要在練好內功降本增效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全國生豬產能變化,及時關注國家或協會發布的監測預警信息。在豬肉價格較高時,警惕過剩風險,要及時逐步減少養殖量。在降低飼料成本方面,中小養殖戶要發揮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多樣化利用本地便宜的飼料資源,探索液體飼喂模式,走生態農業之路。
“畜牧業要健康穩定發展,一方面,需要對產能過剩的品種進行供給側改革,及時調整產能,除了信息監測預警引導之外,需要增加計劃的手段。另一方面,要根據需求量及國產肉類產量,通過提高或降低關稅等手段適當調整肉類進口量作為補充。當前,在國內主要的畜產品價格持續低迷情況下,肉類進口量依舊在增長,這對養殖業來說雪上加霜。后期有必要開展配額管理,以促進畜產品價格回升。”石守定說。
豬肉價格持續下跌拖累CPI
食品是衡量CPI的重要項目,而豬肉價格又是食品中權重最高的一項。
近期,國家統計局公布了31省份2023年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財經》梳理發現,11月,26省份CPI同比下降。其中,貴州、河南、山西等3省份物價連續八個月回落。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11月,全國CPI環比下降0.5%,同比下降0.5%。CPI同比降幅超預期,且二次探底,創2020年12月以來最大降幅。
婁飛鵬告訴《財經》,總體來看,CPI、PPI數據不及預期,背后是預期不佳、有效需求不足,也有部分領域供給過剩的因素。從單月數據看,CPI下降也有因為季節性因素,蔬菜等食品領域供給充足,價格下行更明顯等因素影響。
12月15日,針對CPI連續兩個月下降的現象,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談了三點判斷:第一,物價變化繼續呈現結構性特征,核心CPI仍然保持穩定;第二,食品、能源和部分出行類服務價格下行,主要呈現季節性回落;第三,經濟運行總體恢復尤其是需求持續恢復,有助于改善物價低位運行狀況。
中國人民銀行在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亦調整了其對國內通脹的看法。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認為,“物價有望觸底回升”;而三季度報告指出,“物價短期還將維持低位”。央行指出,近期中國CPI同比在0附近運行,主要是受去年同期豬肉價格較快上漲的基數影響,核心CPI同比保持基本穩定,服務CPI較上半年還有所加快,與經濟恢復向好的走勢基本一致,PPI降幅也總體趨于收斂。中長期看,中國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
“隨著擴大內需政策的逐步落實見效,消費將逐步從疫后恢復轉向持續擴大,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有望得到逐步緩解,價格低位運行狀況也會得到改善,不會出現通貨緊縮。”劉愛華說。
婁飛鵬告訴《財經》,中國貨幣供應仍在增長,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中國仍是全球增長的最大引擎,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約為1/3,因此不能說進入通縮。接下來,經濟增長回升向好的態勢明顯,也沒有通縮的趨勢。
李超回應,今年CPI總體低位運行,隨著輸入性、周期性、季節性等因素有所改變,基數效應逐步減弱,商品服務需求持續恢復,預計明年CPI將溫和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