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月6日至15日,新疆阿勒泰地區出現持續性強降雪天氣,通往喀納斯景區的部分路段雪崩、風吹雪頻發,道路封堵,導致部分旅客滯留。根據阿勒泰
1月6日至15日,新疆阿勒泰地區出現持續性強降雪天氣,通往喀納斯景區的部分路段雪崩、風吹雪頻發,道路封堵,導致部分旅客滯留。
根據阿勒泰氣象部門的預報預警,8日,喀納斯景區公安局交警大隊對S232線、X852線部分路段實行雙向交通管制。根據當地最新消息,經過連續7天作業,16日中午13時14分,喀納斯景區岔路口通往禾木村的道路825縣道全部搶通。
復盤這場受到高度關注的雪崩事件,有幾個問題值得深入思考:究竟是在哪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觸發了雪崩?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的當下,當我們來到北國冰雪世界暢游時,可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保護自己免受雪崩等自然災害的危害?
此次前往阿勒泰進行實地調研并提供氣象應急保障服務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李如琦對此進行深入分析。
阿勒泰北部山區最大積雪深度2米!
分析:山坡積雪太厚是造成雪崩的主要原因
據央視新聞1月13日報道,當天,省道232線通向喀納斯景區的K57公里處完全被雪崩掩埋,被掩埋的道路長達6公里,積雪最深處超過5米,與山體連成一片。類似雪崩點多達幾十處。
雪崩發生后,當地公路交通等部門開展了連續7天的道路搶通作業。其間,喀納斯景區氣象站因為強降雪導致觀測數據異常,布爾津縣氣象局在通往景區的道路上架設了便攜式氣象自動站來獲取第一手氣象數據資料,服務道路作業。
自治區氣象局、阿勒泰地區氣象局的專家也前往阿勒泰調研并提供應急保障服務。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李如琦在現場介紹天氣實況和未來趨勢
參與實地探訪的李如琦分析,雪崩是山坡大量積雪在重力驅動下傾瀉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具有很強的突發性和破壞性。簡單理解就是山坡上的積雪太多了,在山上已經待不住就自動滑下來了。而隨著積雪不斷滑落,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最終就形成了雪崩。
“此次雪崩的主要原因是持續性的強降雪天氣,使得山坡上的積雪不斷增多,當達到一定厚度時,便發生了雪崩。”李如琦說。
阿勒泰這次雪下得究竟有多大?氣象監測數據顯示,在此次持續降雪過程中,阿勒泰地區43站降水量破建站以來1月歷史極值,布爾津縣站達大暴雪(59.5毫米),打破該站有氣象記錄以來日降水量歷史極值;布爾津縣禾木鄉禾木售票站過程累計降水量超過120毫米,北部山區最大積雪深度80至200厘米。
1月6日至12日,新疆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出現持續強降雪天氣,造成喀納斯、禾木景區內的自動氣象站稱重降水傳感器被積雪覆蓋。17日道路搶通后,布爾津縣氣象局第一時間組織裝備保障人員前往景區開展設備維護保障工作 文字/拍攝:孫顯
雪體下落速度可達97米/秒
影響:破壞力極強
除了積雪厚度外,上升的氣溫、合適的山體傾斜度,都是影響雪崩發生的重要因素。
李如琦介紹,如氣溫上升,積雪表面消融,融水滲入積雪和山坡之間,會使積雪與地面摩擦力減小;大量厚厚的積雪層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動,造成雪崩。
另一方面,最可怕的雪崩往往產生于傾斜度為25至50度的山坡,這個坡度容易留住厚厚的積雪。如果山勢過于陡峭,就不會形成足夠厚的積雪,而坡度過小的山坡也不太可能產生雪崩。
雪崩剛發生時雪體下落速度可達20至30米/秒,隨著雪體不斷下落,速度也會加快,能達到97米/秒,速度極快。而這也是雪崩破壞力極強的原因之一。
如何科學防御?
隨著冰雪經濟的火熱,越來越多人選擇在冬季享受冰雪世界。不過,在臨行前所做的各種冰雪攻略中,非常有必要將災害防范列為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比如遇到雪崩,我們可以如何防范呢?
李如琦特別提醒,暴雪來臨前,需要關注氣象預警預報消息,以及高速封閉、機場延誤等交通信息,及時調整出行計劃。
暴雪預警由低到高分為藍、黃、橙、紅四個等級。中央氣象臺發布最低級別的暴雪藍色預警的標準是,未來24小時,有2個及以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分地區將出現5毫米以上降雪,且有成片(5站及以上)超過10毫米的降雪。若未來24小時,在上述范圍內有30毫米的降雪,或過去24小時降雪超20毫米,且未來仍將出現10毫米的降雪,最高級別的暴雪紅色預警就會被拉響。
雪天行車需注意保持較大的車距,充分預留剎車距離,以免車輛打滑發生碰撞。如果風雪太大,車輛被困,也要在車中及時打電話求救,避免在車外停留太久失溫。
雪后盡可能避免進山,如必須進山,要注意避開陡峭邊坡和可能觸發雪崩的區域,還要了解周圍地形,盡量選擇有利于減少雪崩威脅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