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家醫保局發布的最新通知,藥品領域將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各地藥品價格將互聯互通,這一行動被稱為最嚴價格治理。近日,國家醫保局發布了
國家醫保局發布的最新通知,藥品領域將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各地藥品價格將互聯互通,這一行動被稱為“最嚴價格治理”。
近日,國家醫保局發布了《關于促進同通用名同廠牌藥品省際間價格公平誠信、透明均衡的通知》,藥品領域將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各地藥品價格將互聯互通。要求各地比較本地掛網價格與監測結果,發現異常值應及時糾正,確保價格公允。此項工作預計在2024年3月底前完成。這也意味著,屆時全國“四同藥品”,也就是同名、同品牌、同廠家、同規格的藥品價格將實現“同藥同價”。
由于該政策已在行業內流傳多日,相關企業及從業人員正加班加點,深入研讀文件細節,制定科學合理的價格策略。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次整治行動堪稱“史上最嚴價格治理”,其影響深遠。
根據國家醫保局的發文,此次藥品價格治理,就是要基本消除“四同藥品”省際間的不公平高價、消除歧視性高價,推動醫藥企業價格行為更加公平誠信,促進省際間藥價更加透明均衡。對于常規藥品,醫保新規要求,掛網價格回歸至“監測價”(對標降價的基準,具有公允性的交易價格)或以下;對于國家集采藥品,要求在非供貨省市的價格不能超過中選價的1.5倍或同品種的最高中選價。
——中國醫保體系逐步完善
近年來,我國積極構建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框架,堅持不懈推進重大改革,推動醫療保障平穩運行。國家醫保基金規模持續擴大。2022年,中國基本醫療保障基金收入達到3.1萬億元,支出達到2.4萬億元;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3.4億人次,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
——藥品采購模式進入新階段
在國內醫療矛盾日益尖銳的環境下,國務院、發改委、CFDA、CDE等多部委政策頻出,希望通過頂層設計的變革,調整醫保支付用藥結構。而藥品采購模式的不斷變革見證了我國醫藥行業不斷探索的歷程。
縱觀我國藥品采購發展歷史,可分成6個階段。從趨勢上看,藥品采購模式經歷不斷探索創新到推廣,從醫療機構主導到政府主導,以及由地方上升到省級、再上升到國家層面。
2000年以前以各省市自主探索為主。2009~2014年,全面實行政府主導、以省為單位的網上集中采購模式,并逐漸呈現基藥/非基藥二元化招標趨勢。期間,各種新模式不斷涌現,如雙信封模式、質量分層、劑型合并等。
2015年以來,7號文和70號文標志著藥品采購模式由基藥非基藥二元化向分類采購模式發展,采購方式趨于多元化,各地模式趨于分散化,同時參考限價、價格聯動成為趨勢。2018年11月,“4+7” 集中采購的成功標志著標志著我國的藥品采購模式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帶量采購是指一種新的招標方式,從通過了一致性評價(即仿制藥須與原研藥療效及質量一致)的仿制藥對應的通用藥品中篩選試點品種入選,國家組織開展藥品集中采購試點,以此降低藥價,減少企業交易成本,引導億元規范用藥。帶量采購重點在于控制醫保費用。
自2018年11月15日的“4+7集中采購”,到2019年9月1日的“聯盟地區集中采購”,直至今天的“全國藥品集中采購”,集采政策規則不斷細化。政策的頂層設計已經基本完成,難以發生方向性變化,仿制藥整體承壓,但仍有結構性機會。
——帶量采購引發蝴蝶效應
隨著帶量采購模式的落地,藥品大幅降價。根據聯合采購辦公室發布的公告顯示,本次聯盟采購共有77家企業,產生擬中選企業45家,擬中選產品60個。25個“4+7”試點藥品擴圍采購全部成功,價格都降低到不高于“4+7”試點中選價格的水平。2018年聯盟地區擬中選價平均降幅59%,與“4+7”試點城市藥品降幅高出7個百分點。
藥品大幅降價的背后是銷售模式轉變。過去由于醫保對醫生處方監督較弱,“回扣-藥價-醫保支出”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醫保支出壓力增大。在此背景下仿制藥企業聚焦銷售環節,使得藥價當中包含了大量的營銷費用、學術推廣費用,而這些營銷費用需要患者和醫保買單。而帶量采購大幅壓縮了渠道費用,使得仿制藥企的成本得到大幅縮減,而利潤變化幅度卻不大。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顏少君表示,可以預見,隨著國家醫保端政策進一步體現對創新的支持,企業研發創新的積極性進一步被激發,將推動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從創新藥大國走向創新藥強國。
南方所發布預測稱,2024年預計全國醫藥工業營業收入增長約5%。從需求端看,大眾對高水平的健康生活有了更高追求,醫保改革提升了公眾的支付能力,尤其是創新藥物的可及性大幅提升,醫藥消費的剛需特性支撐起四大終端的可持續增長。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醫藥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 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