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大學生德華的自嘲,當然有對喪失自由的玩梗意味,卻也不乏對身兼數職的身份認同。回家過年,大學生怎么成了德華?據中國新聞網報道,今年春...
“大學生德華”的自嘲,當然有對喪失“自由”的玩梗意味,卻也不乏對“身兼數職”的身份認同。
回家過年,大學生怎么成了“德華”?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今年春節假期,“大學生德華”成了互聯網上備受關注的群體。她(他)們在寒假回家后承擔起了照顧哥哥或者姐姐孩子的重任,就如電視劇《父母愛情》中江德華的角色,因而被稱為“大學生德華”。
影視劇中幫哥嫂帶大五個孩子的妹妹德華,讓放假的大學生們找到了共鳴,紛紛出來認領“德華”。一時間,寒假在家當“德華”,成了大學生形容自己假期生活狀態的熱詞——甭管在外面多精致,只要回家帶孩子,無論男女,都是憔悴又無奈的“德華”。網友也紛紛調侃稱,大學生未婚未育卻先有了帶娃經驗;不是保姆請不起,而是“德華”更有性價比。
每個人身處的家庭不同,過節狀態也各有不同,回家“被窩不掀,大門不出”是一種過節方式,而主動接過哥姐手中的娃,也是另一種角色扮演。大學生群體從質疑德華,到理解德華,再到成為德華,這樣的心路歷程中,當然有對喪失“自由”的玩梗意味,卻也不乏對“身兼數職”的身份認同。
大學生們雖嘴上吐槽“德華上崗”的苦和累,發出德華式的抱怨:“累死俺算了!”但手上的活是一刻也沒停,陪玩、哄睡、輔導作業……與其說,這是年輕人維系親情關系的形式,不如說是年輕人力所能及幫家庭分擔責任、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
我身邊也有不少“德華”,不只是大學生群體,很多是已經工作了的小姨、小姑,每到春節假期,都稱得上是“資深德華”。幫父母做家務、幫兄弟姐妹帶孩子,幾乎占據了自己大部分時間,甚至同學聚會都被孩子黏著。即便如此,朋友每次回家前仍是滿心期待,早早買好了給小侄女、小外甥的禮物。
就像父母帶娃,常常累到“懷疑人生”一樣,“德華上崗”也是痛并快樂著。大學生們不再是“長不大的孩子”,從被家庭照顧的老小,到成為可以獨自帶娃的“德華”,也昭示著年輕人的成長,一種身份角色的轉換。因此,網友們調侃“德華帶娃”,看似是在詼諧搞笑,其實也包含著一種積極肯定。
大學生回歸家庭,當“德華”的日子里有苦有累,也有溫暖和愛。如果說青年“斷親”是代際鴻溝導致的親屬關系斷裂,“德華上崗”則代表人倫親情延續的另一面。因為,帶娃做家務,并非大學生們無可奈何的選擇,更多是兄弟姐妹之間天然親情的驅使,更像是感情的雙向奔赴。
比如,“10后”會在填空題里自豪地寫上我愛我的姑姑;被照顧的娃蹲守在房間門口等“德華”醒來,送上焐化了的巧克力;愿意拿出“奧特曼卡”換大學生晚一天回學校。
可見,年輕人不只是父母哥嫂眼中的“帶娃工具人”,也是孩子心中不可替代的存在,這樣親情和責任的傳遞,同樣讓人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溫暖。
想必,這也是年輕人甘愿被“德華”附體的原因。
上一篇:龍年用AI玩轉整個春節 Ai繪畫技術將中國傳統元素與龍相結合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