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對于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輕人來說,每年春節是一次難得與家人團聚的機會,但不是每次回家都很愉快,很多年輕人正在重新尋找家的意義。對于獨身...
對于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輕人來說,每年春節是一次難得與家人團聚的機會,但不是每次回家都很愉快,很多年輕人正在重新尋找家的意義。
對于獨身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輕人來說,每年春節是一次難得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因此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會克服各種困難選擇回家過年。但不是每次回家都很愉快,社交媒體上,年輕人吐槽的內容五花八門,有人因為被催婚催生得不厭其煩,索性提前了返程時間。還有人覺得自己與周圍格格不入,歸屬感下降。
“我感覺好像沒有家了。”北漂回村的李偉說,每次回家都有一種陌生感,就好像不是自己家一樣,可大城市的出租屋,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和李偉一樣,很多年輕人正在重新尋找家的意義。以下是李偉的講述:
“好日子最多三天”
今年過年原本公司給排了大年初三值班,這樣的話正常是回不了家的。當時還真有點糾結,這幾年回去經常被催婚,加上農村生活跟平常很不一樣,說實話現在有點不適應農村的節奏。不過我父親年前剛做完腦梗手術,家里人怕我擔心,一直到手術結束第二天才告訴我,所以還是想著回去看看父親身體恢復得怎么樣,于是以一頓飯的代價跟同事換了班。
我家在甘肅農村,從北京出發還挺折騰的。大年三十那天一早便趕到了機場,到蘭州后需要換乘高鐵,以往的話還需要坐將近20公里的大巴車才能到家,好在表弟那天在城里置辦年貨,便湊時間搭了順風車。
我們中國人對回家過年還是有執念的,一路上碰到了各行各業回鄉的人。行李簡單的一看就是學生模樣,其他人幾乎都帶著大包小包,其中尤其各地特產居多,像天津麻花、寧夏枸杞等等。我還是照往年一樣,給家里買了兩只北京烤鴨,北漂第一年回家買的,家里人挺喜歡吃的,最主要的是烤鴨在我們這里比較難買。還有一部買給我母親的新手機,算起來她現在的手機用了三年,其實使用時間并不久,只是老年人大多不會清理后臺,用起來老覺得手機卡頓,所以這次干脆給買了一部內存更大的。
剛到家,我媽一句“蛋娃回來了?”(當地方言,對小輩的愛稱)差點給我整破防,雖然平常打視頻電話也經常這么喊,可面對面聽著感覺特別親切,心里邊想,“漂泊了一年,終于回家了啊”。
可好日子持續時間不長,照以往經驗最多三天,今年也不例外。我平常本來有睡懶覺的習慣,不上班時能睡到餓醒那種。但回家不行,在當地大年初一有去廟里燒香祈福的傳統,當天早上9點鐘就被喊起來。之后的兩天還好,吃午飯前才來喊,家里的活也不讓干。不過過了大年初三,好像兒子回家那種新鮮感一下子沒了,早上不到8點半父母就開始輪流喊我干活,其實并沒有什么活,即便稍微干點小事,也會被各種嫌棄、嘮叨,總之好日子到頭了。
“感覺跟周圍脫節了”
老家大年三十晚上還有坐紙的習慣,大概意思是過年了,請已經逝去的親人回家一起吃頓團圓飯,由于桌上放著三沓代表逝去親人的紙,在世的人需要陪著,所以叫“坐紙”。如果一個大家族有多位逝去的親人,負責坐紙的則是嫡親,家族里其余每家男親也要到場祭拜。具體來說分為“請紙”和“送紙”兩個步驟,即大概除夕下午三四點鐘是請的過程,吃完團圓飯七八點則是送。整個家族都送完以后,通常會隨機到某一家開始喝酒聚會。
早幾年,聚會的主力是父親這一輩,現在長輩們大多喝不了酒,主力自然而然就成了表兄弟們。我的表兄弟們除了我,其他人都留在本地,大多數人初高中畢業后就外出打工了,到了適婚年齡再回到老家結婚成家,有一個上了大學的表哥,畢業后考上了這里的鄉政府,而在老家人眼里,他算是混得最好的,其余沒編制的都算是打工。
席間聊天開始還算正常,互相寒暄幾年沒見了,現在變化有多大等等。慢慢話題逐漸轉向成家及孩子的教育問題,不時還夾雜著莊稼收成、某某同學現狀等話題,我雖然生在農村,可從初中開始就一直在城里上學,加上從爺爺輩開始家里開小賣部,小時候也沒正經干過農活,所以這些話題很難插上話。
不只是親戚的聚會,連初高中同學的聚會也一樣,留在本地的同學都已經成家立業,買了房買了車也算滋潤。大家的話題最終會轉向縣城又開了哪些新店,哪里的牛肉面正宗……而我對這座城市的印象,還停留在上學那時候,騎自行車只需半個小時就能逛完所有街道的時候。有同學好奇問道,“你怎么話變少了,成熟了。”我只能笑笑作罷,是真的插不上話。
更多時間還是待在家里,跟爸媽聊天,不超過五句,又會折回到催婚的問題。我今年30歲,其實在大城市晚婚挺普遍的,包括一起合租的一個哥哥,36歲結的婚。說起來父母也沒有催太急,倒是一些親戚,常常拿我跟表兄弟們作比較,更嚴重點的,說不結婚就是不孝順。
家的意義:家有爹娘就是福
催婚只是一個觀念上差別的縮影,在老家待得越久,越發現跟周圍環境的格格不入。農村主要是熟人社會,買東西、辦事首先想到的是人情。比如前面提到那個在鄉政府的表哥,除夕那天奶奶感冒了想吃點藥,藥盒已經丟了只剩下名字,網上可以查到用藥標準,但表哥還是習慣給認識的大夫打電話問一遍。
家人開玩笑說我回村后像個“傻子”,家里小賣部來了顧客只會嘻嘻笑,也不喊人。事實上不是我不愿意喊,是真的不知道對方是誰,而且我自己輩分比較大,之前還因為喊錯輩分鬧過笑話。家里小賣部同樣幫不上什么忙,有時候東西找不到地方,有時候不知道價格,問來問去還不如直接讓爸媽去應付。
過年在家的生活單調且枯燥,我曾嘗試過融入父母的生活,結果發現想融入很難。雖然通過日常聯系也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不過等到真正參與了,還是有一種無力感,就像兩條平行軌道一樣。或許是因為城市和農村完全是兩個規則,而現實又很難改變。另一方面,我感覺可能跟家庭有關,雖然我已經30歲了,但還沒當上家里“掌柜的”,家中一切大小事都由父親操持,他怕家里的事耽誤工作,這大概也是個人覺得沒有歸屬感的原因吧。
近幾年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家的意義”這個話題考慮逐漸多起來。要說老家吧,因為不經常待,一年回去一兩次感覺也不像家。要說北京的出租屋吧,更沒有歸屬感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睡覺的地方。
我從事的是手機測試的工作,如果選擇回到老家,根本找不到工作。今年和父母再次聊起這個話題,父母寬慰我說,實在不行咱在燕郊買套房吧,給你安個家。我聽完沉默了許久。即便自己現在有一些存款,要想買房難免需要家里幫扶,我不好意思動用他們的養老錢。年初一個同事家人住院,ICU每天費用一萬多元,我不希望一套房束縛住一家人,也不希望家里需要用錢的時候自己拿不出錢,估計這也是當下很多年輕人的想法吧。
跟你聊完稍微想通一些了,對于我現在來說,家的意義就是父母平安健康,家有爹娘便是福。不過我還是打算比原計劃提前兩天返程,農村的生活節奏慢,待久了覺得太安逸,提前回去調整調整狀態準備上班,爭取今年多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