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回應輿論應該是個證據、邏輯、結論緊密聯系的整體,是個信息豐富的綜合表述。近日,在江西一高校官微6月3日通報食堂吃出老鼠頭事件后,長牙
回應輿論應該是個證據、邏輯、結論緊密聯系的整體,是個信息豐富的綜合表述。
近日,在江西一高校官微6月3日通報“食堂吃出老鼠頭”事件后,“長牙的鴨脖令人如鯁在喉”話題又登上熱搜。這到底是鴨脖還是鼠頭,也如陷入羅生門一樣爭吵不休。6月7日上午,江西省教育廳回應記者稱,相關處室已經介入該事件。
其實,按照通報來說這個“案件”已經了結,就是鴨脖。6月3日晚,涉事高校官方微博發布情況通報回應此事稱,當事學生本人在事發當時即邀請同學共同對“異物”進行了對比,確認“異物”為鴨脖,并已現場作出書面說明,對相關視頻內容進行澄清。
6月3日,江西廣播電視臺某欄目發布的報道中,南昌市高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昌東分局局長江協學介紹,執法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反復對比,確認這個異物就是鴨脖。
有學校的說明,有相關部門的背書,但爭議并沒有平息,相反卻在網上引發了更多的爭議。目前,南昌市場監管局、江西省教育廳都已經介入。“鼠鴨之爭”大有擴大之勢。
幾輪通報都沒澄清輿論,原因也不難理解:回應和曝光并不“對等”。網民看到的是有沖擊力的畫面,是有疑似牙齒、毛發的可疑物;但回應只有“這就是鴨脖”的文字結論。視頻的表現力遠超文字,也提出了更多問題,但回應文字卻沒有提供信息量匹配的證明,這是通報收效甚微的原因所在。
加之過程中還傳出有校方工作人員在“布置任務”,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控評。這個傳言未知真假,但一定加劇了社會的質疑:“沒問題為什么要控評呢?”這些,都讓通報的公信力問題雪上加霜。
有媒體采訪了一位嚙齒類動物研究專家,據他說“如果圖片沒有作假,那么80%(概率)可以確定是小鼠頭部”。其實這個結論未見得一定對,80%的概率也依然有余地。但至少現在輿論可見的證據都只有這張圖片,在這張圖片的疑點排除干凈之前,恐怕很難讓人們完全相信某一種結論。
有意思的是,有記者從多名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讀學生處了解到,上述事件發生后,學校食堂及涉事窗口依舊正常營業,“但是那個出事的窗口幾乎沒人去吃。”可見,該校學生現在也心里打鼓,并不那么放心。
從科學的角度說,這個東西是鴨是鼠倒未見得有那么難查,關鍵是如何在輿論層面取信于人。也許這就是一個鴨脖,那么也應當說清楚,那些形似牙齒、毛須狀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呢?是視覺偏差還是其他的什么異物?送檢的樣本和學生吃到的是一個嗎?諸如此類。只有給出更詳細說明,才能更好回應“指鼠為鴨”的質疑。
信息增量和輿論質疑其實是反比例關系,前者越充足,質疑的空間自然也就越小了。
這件事目前為止衍生出來的爭議也是個提醒,即短視頻時代該如何回應輿情爭議?人們隨手曝光的都是影像信息,如果還停留在文字回應視頻的階段,那一定會捉襟見肘、力不從心。
對很多單位來說,可能目前還缺乏這種媒介素養的訓練,并沒有程序上的規范告訴他們該如何用對等的方式來回應質疑。
比如學生現場確認了是鴨脖,但能不能拍視頻或圖片來記錄、公證這個過程?這些對于很多單位來說,也許都是個盲點,他們不太清楚該如何操作。
所以該事件其實是有啟發意義的,取信于輿論,不只是說了什么,也要看怎么說。回應輿論應該是個證據、邏輯、結論緊密聯系的整體,是個信息豐富的綜合表述。如何學會和公眾有效溝通,顯然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目前,該事件仍在調查,人們期待真相早日水落石出。同時,也希望下一次信息發布時,可以吸取前幾次的教訓,羅列出更具體更豐富的細節,讓人們真的放心,也廓清所有的疑云。
下一篇:水電站被炸會是俄烏沖突轉折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