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根據最近的統計數字,六月,年輕人的失業人數達到了21 3%,這已經是連續三個月的最高記錄了。隨著年輕人的失業人數不斷上升,全職兒女的出
根據最近的統計數字,六月,年輕人的失業人數達到了21.3%,這已經是連續三個月的最高記錄了。
隨著年輕人的失業人數不斷上升,“全職兒女”的出現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這是一個新的行業,還是一個“啃老”的新名詞?這一引發廣泛關注的話題,也反映出當今青年就業面臨的現實困境。
為什么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就業壓力會持續多久,“全職兒女”現象又該如何看待,青年就業素質如何提高?針對以上問題,南京大學“就業質量研究中心”的第一批專家方長春在“有識”欄目中作了詳細的回答。
論年輕人的高失業率:短期內的就業壓力
問題:為什么年輕人的失業人數不斷增加,這是一種短期的壓力,還是一種長期的挑戰?
方長春:現在是總量和結構兩個方面的問題。總量性問題是指,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不減,就業需求減弱,另一方面,新增勞動力,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的供給規模不斷增加(今年,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已達1158萬),供需兩方面的因素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青年就業壓力。結構性問題是由勞動力供需失配引起的就業問題,一方面有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有人找不到合適的勞動者,結構問題是近幾年來不斷出現的,從目前的青年就業情況來看,數量問題更加突出。
就業情況的好壞,取決于經濟運行的好壞,因此,要想促進就業,最重要的是要支持私營經濟。城鎮就業總量超過80%,新增就業總量超過90%。最近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為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和擴大就業,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年輕人的就業壓力依然很大,而且這種情況還將繼續下去。在最近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將穩定就業提到了戰略高度,統籌考慮,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對“全職兒女”現象的探討:并非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延遲就業
Q:你對“全職兒女”這一現象有什么看法?
方長春:一個網民戲稱:一個家庭請保姆,每個月要花掉五六千塊錢。既然沒有工作,那就回家照顧家庭吧,老爸老媽,老爸老媽,外公外婆,每人給1000元,每月有4000元,還有食宿,總好過在外面打工;而且,他們也不用請保姆,也能省下一些錢。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全職兒女”了。
但是,我認為,無論是“全職兒女”還是“躺平”,從根本上說,都是一種對就業壓力的自我安慰和感嘆。并非每個人都能在成為“全職兒女”和“躺平”之間做出抉擇。確實,很多年輕人都會選擇“慢就業”,甚至是延遲就業,先打一年工,再去考公務員、公務員、公務員、研究生。對于那些出身于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來說,他們可以這么做。但是,并非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暫停雇傭。對于那些家境貧寒的青年來說,他們怎樣才能“躺平”呢?還怎么“啃老”?有些人是從農村來的,上了大學,家里就欠了一屁股債,失業了,那就更慘了。尤其是對他們的就業問題,更應該給予足夠的關注。
目前,各地政府和各大專院校對大學生就業問題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努力。比如,在暑假開始后,各地的人社部門已經對離校未就業的大學生采取了許多措施,對他們進行了針對性的幫助,甚至是點對點的幫助。
論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構建和健全大學人才培養的反饋機制
問:現在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有些人本來是學計系或經濟系的,但畢業之后卻去做外賣或快遞,這一現象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是不是反映了低質量的就業和低價值的勞動?
方長春:在目前就業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兩個輪子”、“三個輪子”、“四個輪子”的新就業形式,也就是所謂的外賣、快遞、網約車,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緩沖器,也是一種為一部分人提供生計的方式。但是,我們必須指出,如果青年,尤其是高學歷的青年,長期從事低技能工作,甚至沒有技能工作,那么,他們就會面臨“去技能化”的危險,“去技能化”意味著他們在未來的工作市場上,會降低他們的競爭力,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險。
大學生,乃至研究生大量涌入外賣、快遞等行業,除了目前的經濟環境、就業環境等因素之外,還與高校的專業設置、知識體系等因素有很大的關系,換句話說,就是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式不得當。目前,我國普通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總體上呈現出“數量不斷增加,結構不夠優化”的局面。近幾年,我國高校擴大招生規模,導致大學生數量激增,但人才結構并未得到優化,這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加劇青年就業結構的矛盾。
我認為,學校應當針對學生畢業進入社會后的實際情況,調整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知識體系,學位設置等等。這就是大學要建立和健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反饋機制。當前,雖然有些地區已經開始對大學生的就業情況進行回訪和調查,但并沒有形成一個完善有效的高校人才反饋機制。
但是,就人力資源供給結構的優化而言,除了學校之外,學生個人和他們的雇主也應該對此負有一定的責任。企業內部人員的培訓、在職人員的培訓以及其他一些因素,都是影響人才供給的重要因素。而就個人來說,在學校里所學到的知識,也不能永遠滿足于生活,而是要建立一種終生學習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