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8月4日,十三陵水庫提閘泄洪,水庫泄洪初始下泄流量為10立方米每秒,后續逐級增大至30立方米每秒。本次泄洪,也是十三陵水庫進入21世紀以來
8月4日,十三陵水庫提閘泄洪,水庫泄洪初始下泄流量為10立方米每秒,后續逐級增大至30立方米每秒。
本次泄洪,也是十三陵水庫進入21世紀以來的第一次泄洪。
8月4日上午8時,十三陵水庫提閘泄洪。據悉受本輪強降雨影響,十三陵水庫上游來水持續增多,水庫最大限度攔截上游洪水、保障下游安全,使得水庫水位不斷上升,泄洪前已超汛限水位3米。新京報記者獲悉,已經65歲的十三陵水庫也有多次與洪水相遇的經歷,而此次泄洪,也是十三陵水庫本世紀以來的第一次泄洪。
據了解,十三陵水庫建于1958年,建庫初衷就是為了防洪。水庫位于北運河水系溫榆河支流的東沙河上,自古多水患,1950年,溫榆河還曾發過兩次大水。1958年1月,十三陵水庫正式開工,當時先后有40萬人投入到施工建設中,原計劃兩年多時間完工的十三陵水庫,實際上只用了160天建成,堪稱中國水利史上的奇跡。
水庫原設計為三級建筑物,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200年一遇洪水校核。1962年北京市政府將工程提高到二級,防洪標準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當下,十三陵水庫已經是北京市一座具有防洪、灌溉、旅游等綜合效益的中型水庫,也是位于昌平區的最大水庫。十三陵水庫對洪水并不陌生,如水庫在建成當年便攔蓄了第一場洪水,之后流域內經歷了1974年、1998年、2008年、2012年、2016年等多次洪水。
4日下午,十三陵水庫管理處黨辦主任馮偉告訴新京報記者,本次泄洪,也是水庫進入21世紀以來的第一次泄洪。
記者從昌平區獲悉,在北京本輪強降雨中,包括王家園水庫、響潭水庫、南溝水庫等昌平區的多個水庫已于8月1日開始泄洪。據介紹,本次泄洪十三陵水庫初始下泄流量為10立方米每秒,后續逐級增大至30立方米每秒,待下游東沙河蓄滯洪區蓄滿后,下泄流量降至10立方米每秒,待水頭安全通過京密引水渠后,根據現場工況可逐步增加至30立方米每秒,將水庫水位降至汛限水位以下。洪水最終將匯入沙河。
記者了解到,本次泄洪,主要影響范圍為東沙河區域(十三陵水庫至北沙河段),包括昌平新城濱河森林公園、白浮泉遺址公園水域、東沙河河道等。為保障本次泄洪順利進行,北京市水務部門與昌平區共同會商研判,提前進行預報分析,做足避險轉移預案,提前36小時做好泄洪沿線的道路封閉、沿河人員疏散、交通管控等管理工作。
昌平區已對下泄沿線進行風險排查,并對風險地段實施工程加固,共計出動防汛搶修人員1080人、大小型機械設備130臺套、搶險車輛59輛、沙袋35萬條、彩條布、砂子、配砂石等物資。
據悉,泄洪期間,北京市水務部門將持續與昌平區進行會商對接,科學調度,加強巡查值守,做足應急準備,保障泄洪安全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