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網購衣服,在結束30天的超長預售期等待后,被告知仍不能保證發貨時間。在向平臺提出質疑與投訴后,合肥的李女士發現還被店鋪限制購買。記者
網購衣服,在結束30天的超長預售期等待后,被告知仍不能保證發貨時間。在向平臺提出質疑與投訴后,合肥的李女士發現還被店鋪限制購買。記者梳理注意到,網購預售期超時不發貨不是個例,在近年來也受到關注與熱議。
遭遇:超時不發貨后還被限制購買
“等了一個月沒發貨,現在還顯示被店鋪限制購買。”11月21日,李女士氣憤地說,她在某購物平臺的店鋪購買衣服,顯示為全款預售。9月13日下單后,平臺顯示10月13日前發貨,但超期仍未能發貨,商家解釋“17號左右出貨可以發,會盡快安排。”
“頁面顯示30日內發貨,我也等了這么久,最后告訴我不能保證什么時候發。”李女士提出質疑并在平臺發起投訴,“平臺說按規則賠付了我,其它的也做不了什么。”李女士表示,她對商家超長預售時間仍不能發貨一事向平臺進行了說明,詢問如何監管,但平臺未正面回應。”
選擇退款后,李女士無意中再次打開店鋪,看到“您在本店已被限制購買,如有疑問請與店長聯系。”她向客服留言咨詢原因,消息顯示“已讀”但無人回復。
根據李女士的描述,記者看到該店鋪描述為“6年好店”和“必逛好店”,店鋪評分4.9分,顯示粉絲數有2.7萬。截至21日下午2點15分,李女士購買的衣服顯示為“現在付款,7天內發貨。”
觀察:網購超時不發貨非個例
李女士的遭遇不是個例。羅女士吐槽稱,她在“雙11”下單一件T恤,頁面顯示“現貨,現在付款,48小時內發貨。”第二天被告知“斷貨了,要一周才能發走。”現在已超時,詢問后的結果是“暫時沒貨,您別催發貨。”但其查看衣服的購買鏈接,目前仍顯示48小時內發貨。羅女士回憶,同款T恤她曾在平臺搜索,其它賣家均為預售,只有該賣家表示48小時發出,結果還是入了預售的坑,“真是花錢買罪受。”
在黑貓投訴平臺,記者也注意到不少預售商品到期不發貨的投訴。記者在多個平臺搜索看到,超長預售期普遍存在,比如有30天,還有45天的,對一件衣服為何需要這么久的預售期,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咨詢,商家或未正面回應,或表示“定制需要時間。”
對此現象,某線上女裝店工作人員曾向一家媒體表示,現在商家不敢盲目壓貨,店里預售的衣服的確是還沒做,因為不確定這款衣服能不能賣得好。顧客下單之后,店鋪再根據這款衣服的“數據”下單。
觀點:平臺應提高不法商家違約成本
一個月沒等到衣服,有的甚至下單后遇到商家單方修改發貨日期,或遭遇虛假發貨……對網購超長預售期的吐槽,近年來受到關注與熱議,更引出網民的神評論:“這年頭,衣服賣現貨是違法的嗎?”“請問是下單了才開始種棉花嗎?”
對此現象,云掌財經總編張明告訴記者,預售模式可簡單分為預付定金和預售生產兩種形式。“其優勢在于可提前鎖定客戶需求,減少企業的倉儲成本和物流壓力,降低企業運營的風險,增加銷售額。”
但近年來,習慣比價的網友們很快發現,預售價卻不一定能兌現真正的低價,且部分預售商品到期不發貨,更有部分商家違背契約精神,在預售后惡意關店跑路,重起灶另開張。
他表示,超長預售期極大地降低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規規矩矩是生意發展的長久之道。他建議,對盲目預售和單方面解除合同背后的“違約”“虛假宣傳”等問題,依法依規處理,提高不法商家的違約成本。
部門:商品預售品質和服務不能透支
類似李女士和羅女士的經歷,消費者對網購超長預售期后的反饋與投訴也引發多地消保委的關注。11月21日,記者查詢關注到,寧波市消保委在本屆“雙11”大促期間即提醒稱,通過消費者反饋能看到,預售機制有其缺陷,消費者對商家產生負面情緒,長此以往可能導致商品的銷量不增反減。
對此,寧波市消保委提醒,商家使用商品預售機制時,也應確保商品品質和服務質量,絕不能凌駕于消費者權益之上,只有誠信經營才是發展的長久之道。
對消費者而言,在面對預售時應保持冷靜,理性消費。購物時,盡量選擇經營資質全、信譽等級高、經營規模較大的正規網絡交易平臺和網店。
如自身權益受到侵害,可利用留存的相關憑證及時聯系網絡交易平臺解決。如糾紛依然不能解決,可以向平臺所在地或網店經營者所在地的監管部門、消保委投訴,也可以向仲裁機構提請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