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董明珠怒斥孟羽童無關格局,而是集中暴露了兩代人價值觀的沖突,及制造業與服務業商業模式的沖突。12月13日,有網友分享的視頻顯示,董明珠
董明珠怒斥孟羽童無關格局,而是集中暴露了兩代人價值觀的沖突,及制造業與服務業商業模式的沖突。
12月13日,有網友分享的視頻顯示,董明珠在新一屆大學生入職儀式上再次提及孟羽童,引發熱議。視頻中,她頗有怨憤地指出孟羽童在工作中不盡如人意,做秘書連個文都寫不出來,且只想著用格力平臺去當網紅。董明珠還稱,只想著掙更多錢跟行尸走肉沒差別,錢不應該是大學生的夢想,錢是奮斗的結果。
此前,董明珠在一檔節目中,也影射了孟羽童,但好歹有所“收”著,這證明作為公共人物型企業家,她很明白界限在哪里。但是在自己的“地盤”上,她的講話就不那么入耳了。這也是引發網友熱議的一個原因。無論孟羽童在格力的日子如何,都已經是過去式了,老揪著不放,未免太不體面。
對年輕人應該多點寬容,這是任何企業領導都需要明白的道理。不會寫文、心有雜念,這再正常不過了。年輕人不會寫,那就教;心有雜念,那就多溝通。如果實在兩看生厭,那就好聚好散。事實上也是如此。人都走了這么長時間了,還把人臭得一錢不值,這不是一個企業家應有的胸襟。
孟羽童到底為何惹得董明珠生氣,原因或只有她們兩個人自己心里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董明珠曾對孟羽童寄予厚望,對這份“恩情”并不必否認。正所謂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到頭來這場師徒佳話以鬧崩收場,確實讓人有些遺憾,但也僅止于此而已。在一個企業中,這種個體之間的恩怨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業家能不能僅以個案為例,得出普遍的教訓,繼而教大學生做人做事?
董明珠當然有“引經據典”的權利,作為企業的領導,自然也有“訓話”的資格,但如果一味高高在上地指責年輕人的工作觀、金錢觀,這就過頭了。
在網上,對大學生工作不能為錢的說法,有經濟學家盤和林等予以反駁。他認為,所有工作的本質就是賺工資,這不是現在年輕人才有的,實際上所有年代的人都一樣。市場經濟時代,所有人都是付出多少努力,獲得多少回報。談得攏繼續,談不攏一拍兩散。這確實也是年輕人在工作上很現實的一面。
年輕時心懷壯志談理想、年老時風輕云淡賞賞花,這是一種美好的境界,但多數人可能無法實現。這是因為,當一個年輕人剛剛走入社會,TA感受到的更多是殘酷的競爭與緊張的氛圍,如果自身經濟狀況較差,意味著將要經歷更多曲折。在這種情況下,最現實的改善和進階之道,就是盡力找尋一份工資稍微體面一點的工作。換言之,他們只能先講錢,把自己養活了,才能再講“格局”。或者說,這本身也體現了一種現實主義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董明珠批評孟羽童“你無非今天掙的錢多一點而已,那我覺得這形同行尸走肉”,這種刻薄的評價自無邏輯可言,關鍵是,以此為論據,試圖讓新加入格力大家庭的年輕人鄙視“孟式成功哲學”,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少年輕網友在網上譏諷董明珠的觀點不食人間煙火,就是一例明證。
說到底,董明珠怒斥孟羽童無關格局,而是集中暴露了兩代人價值觀的沖突,及制造業與服務業商業模式的沖突。
對一名成功人士來說,錢財可能不那么“重要”,但對那些還缺乏物質滋養能力的年輕人來說,積累物質資本本身就是最迫切的事。而對董明珠這樣一位制造業業內人士來說,她顯然對服務業商業模式有所隔膜,盡管她本人也曾親自下場直播帶貨。這種隔膜的存在,不僅造成了對于個體的偏見,也可能影響到一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需要展開的研判甚至轉型。要知道,在今天,即使是制造業從業人員,也都不能絕對地說,包括“孟式成功哲學”在內的網紅經濟那一套就是錯誤的,就是離經叛道的。
包容年輕人、認同年輕人,在今天已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這不僅是一種必要姿態,更是吸引年輕人加入自己陣營、勤奮耕耘的前提。這意味著一個企業領導首先得與時俱進、更新觀念。
如果總是在孟羽童的事情上“過不去”,那又會給其他人形成何種印象?董明珠是時候放下了,放過孟羽童,也放過自己。
上一篇:楊迪 娛樂圈里清華北大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