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人們還在為OpenAI制作的一分鐘文生視頻模型Sora感嘆時,另一項更顛覆人類三觀的產品即將出現。據科創板日報報道,3月6日,一部完全由AI制...
當人們還在為OpenAI制作的一分鐘文生視頻模型Sora感嘆時,另一項更顛覆人類三觀的產品即將出現。據科創板日報報道,3月6日,一部“完全由AI制作的開創性長篇電影”即將在洛杉磯首映。
這部電影由50位AI領域藝術家組成的一個創作團隊創作,是對《終結者2》的翻拍。當然,該片并不只是單純地翻拍重制,而是呈現了一個人類對抗ChatGPT統治的世界,探討當代AI發展的影響。
這部AI電影與一般人工制作的電影時長相當。同時,電影團隊利用多個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工具進行創作,不使用原電影中的任何鏡頭、對話或音樂,確保電影所有內容均為原創,因此不會涉及版權問題。
如此,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樣的AI電影會被市場歡迎嗎?公眾是否會像認同過去人工拍攝的電影一樣認同AI電影?
過去的人工電影,盡管有特技和特別制作的成分和鏡頭,但總體上還是屬于人工和人力成本拍攝的,這也讓觀眾在觀影時有一種真實感。這種真實感不只是涉及電影的拍攝技術,同時也涉及電影劇本的創作和改寫,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實。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電影劇本是一樣的,AI拍攝的電影,在很多方面的真實性,也仍然面臨著挑戰。比如觀眾會通過攝影、畫面、人、動物和自然形象、動作、對話等,來觀察和判斷影片的真實性。目前,無論是AI制作的視頻還是電影,可能都還無法達到與現實基本一致的情境。Sora制作的一分鐘視頻就有這方面的問題。
當然,決定AI影片是否被觀眾接受,還有其他一些基因要素。比如,電影或視頻幀幅中的異常或痕跡,圖像噪點等。這些異常,人們通過仔細觀看就能發現。還有一些是不合常理或邏輯的視覺“線索”,如光照不一致、人臉視頻中應有的活體生理信號、說話人的口型和發音時序不匹配等。這些細節也會導致人們對影片的觀感興趣和好評下降,甚至會感到受騙。
研究人員認為,目前的AI電影和視頻還無法擁有“自指結構”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并以此來生產電影和視頻產品。
所謂“自指結構”是指玻爾茲曼機,是隨機神經網絡和循環神經網絡的一種。玻爾茲曼機也即一種能表達和解決復雜組合優化問題的神經網絡。其中的關鍵是,這是一種具備“自我意識”的神經網絡。
但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具備自我意識,因此無法處理人類社會和自然社會的事件和環境。如果“強求”,難免會發生一些違背物理、社會規律,并且不符合邏輯的畫面,如人吹蠟燭但火焰紋絲未動,一些物體憑空消失和出現等。
如果這些問題能夠解決,并且,觀眾也認為達到了與現實物理世界真實的基本匹配,那么AI電影對于人類來說就有極大的益處。
比如,AI電影能極大節省人力和金錢成本。電影《阿凡達》的演出和制作有將近三千人,《鋼鐵俠3》劇組人員也有三千多人,而此次的AI電影只有50位AI領域藝術家。相比而言,人力投入節約了很多。
因此,僅從經濟成本來看,AI電影如果能解決真實性的問題,并獲得觀眾認可,將是電影行業的一個劃時代變革。至于此次AI電影受歡迎程度如何,就看上映后市場給出的反饋吧。
下一篇:最后一頁